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自复位节点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钢板剪力墙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钢板剪力墙自复位结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钢板剪力墙-自复位结构的研究意义和不足 | 第18-19页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 | 第21-29页 |
2.1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 第21页 |
2.2 有限元建模及求解过程 | 第21-22页 |
2.3 钢板剪力墙有限元模拟验证 | 第22-25页 |
2.3.1 钢板剪力墙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3.2 钢板剪力墙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 | 第23-25页 |
2.4 自复位节点有限元模拟验证 | 第25-28页 |
2.4.1 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25-27页 |
2.4.2 自复位节点数值模拟结果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自复位结构理论分析与试件设计 | 第29-50页 |
3.1 结构性能水平与目标 | 第29-30页 |
3.1.1 地震作用水平 | 第29页 |
3.1.2 性能水准 | 第29-30页 |
3.2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自复位结构性能指标的量化 | 第30-31页 |
3.3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结构理论分析 | 第31-36页 |
3.3.1 蝴蝶杆受力机理分析 | 第32-33页 |
3.3.2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刚度分析 | 第33-35页 |
3.3.3 蝴蝶形钢板剪力墙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35-36页 |
3.4 自复位钢框架理论分析 | 第36-38页 |
3.5 蝴蝶形钢板自复位结构滞回性能分析 | 第38-39页 |
3.6 试件设计 | 第39-46页 |
3.6.1 试件工程条件 | 第39-40页 |
3.6.2 钢板参数初选 | 第40-41页 |
3.6.3 蝴蝶板刚度计算与预应力钢绞线相关参数设计 | 第41-43页 |
3.6.4 梁的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 第43-46页 |
3.6.5 试件设计参数 | 第46页 |
3.7 试件有限元计算与性能指标分析 | 第46-4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结构性能分析 | 第50-73页 |
4.1 结构滞回分析 | 第50-51页 |
4.2 高厚比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1-57页 |
4.2.1 蝴蝶形钢板高厚比λ | 第51-52页 |
4.2.2 结构的滞回性能 | 第52-55页 |
4.2.3 高厚比对结构刚度、延性和自复位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 高宽比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57-60页 |
4.3.1 蝴蝶形钢板高宽比α | 第57页 |
4.3.2 结构的滞回性能 | 第57-60页 |
4.3.3 高宽比对结构刚度、延性和自复位性能的影响 | 第60页 |
4.4 柱刚度系数对结构性能影响分析 | 第60-64页 |
4.4.1 柱刚度系数β | 第60-61页 |
4.4.2 结构的滞回性能 | 第61-62页 |
4.4.3 柱刚度系数对结构刚度、延性和自复位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4 蝴蝶形钢板与框架的相互影响分析 | 第63-64页 |
4.5 预应力钢绞线初始预拉力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64-67页 |
4.5.0 初始预拉力T_0 | 第64-65页 |
4.5.1 结构的滞回性能 | 第65-66页 |
4.5.2 初始预拉力对结构刚度、延性和自复位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4.6 跨高比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4.6.1 框架跨高比Ω | 第67页 |
4.6.2 结构的滞回性能 | 第67-69页 |
4.6.3 跨高比对结构刚度、延性和自复位性能的影响 | 第69页 |
4.7 钢板竖向错位布置 | 第69-71页 |
4.7.1 竖向错位布置 | 第69-70页 |
4.7.2 钢板错位布置性能分析 | 第70-7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页 |
5.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