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造纸工业的节水、节能以及减排 | 第11-15页 |
·造纸工业发展现状 | 第11页 |
·造纸工业的节水 | 第11-12页 |
·造纸工业的节能 | 第12-13页 |
·造纸工业的减排 | 第13-15页 |
·造纸主要湿部助剂及存在问题 | 第15-17页 |
·造纸主要湿部助剂 | 第15-16页 |
·造纸湿部助剂对清水的消耗及过程水(浆)对其影响 | 第16-17页 |
·造纸助留系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造纸助留系统的机理 | 第17-19页 |
·造纸助留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造纸湿部助剂混合技术 | 第21-24页 |
·T 型加料器 | 第21页 |
·RetaMix 湿部优化混合技术 | 第21-22页 |
·TrumpJet 湿部化学品瞬间混合系统 | 第22-23页 |
·PARETO 湿部优化技术 | 第23-24页 |
·流体软件FLUENT 简介 | 第24-27页 |
·FLUENT 软件历史 | 第24-25页 |
·FLUENT 软件优点 | 第25-26页 |
·FLUENT 软件结构 | 第26-27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课题来源 | 第27-2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页 |
·课题来源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采用上网浆料稀释的CPAM 分散体系流变特性的研究 | 第29-38页 |
·概述 | 第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主要原料 | 第2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模拟用浆的准备 | 第30页 |
·实验药品的准备 | 第30页 |
·旋转粘度计的使用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CPAM 流变特性本构方程 | 第30-33页 |
·温度对CPAM 粘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CPAM 浓度对表观粘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后稀释用浆浆浓对分散体粘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采用上网浆料稀释的CPAM 分散体系助留助滤性能的研究 | 第38-50页 |
·概述 | 第38页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主要原料 | 第3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页 |
·模拟用浆的准备 | 第38-39页 |
·实验药品的准备 | 第39页 |
·动态滤水实验 | 第39页 |
·阴离子需求量的测定 | 第39页 |
·浆料Zeta 电位的测定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浆稀释体与清水CPAM 用量对助留助滤的影响 | 第39-42页 |
·稀释用浆浆浓对浆稀释体助留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DFR 转速对浆稀释体和清水稀释的CPAM 助留的影响 | 第43-45页 |
·稀释用浆与CPAM 混合时间对助留的影响 | 第45-47页 |
·打浆度对浆稀释体助留效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含有DCS 的上网浆—CPAM 分散体系助留助滤性能的研究 | 第50-63页 |
·概述 | 第50-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主要原料 | 第5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1页 |
·模拟用浆的准备 | 第51页 |
·实验药品的准备 | 第51页 |
·动态滤水实验 | 第51页 |
·阴离子需求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浆料Zeta 电位的测定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DCS 添加比例对浆稀释体助留效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含有DCS 的稀释浆与CPAM 混合时间对助留的影响 | 第54-56页 |
·温度变化时DCS 对浆稀释体助留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电导率对浆稀释体助留效果的影响 | 第57-59页 |
·pH 变化时DCS 对浆稀释体助留效果的影响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新型湿部造纸助剂混合器模型的模拟 | 第63-79页 |
·概述 | 第63页 |
·实验部分 | 第63-67页 |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第63-65页 |
·控制方程 | 第65-66页 |
·求解模型 | 第66-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8页 |
·新型混合器与传统混合器的效果比较 | 第67-72页 |
·稀释用浆侧管速度对新型混合器混合效果的影响 | 第72-75页 |
·稀释用浆侧管温度对新型混合器混合效果的影响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