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电液颤振冷挤压成形仿真与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振动塑性成形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2 振动辅助塑性成形机理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电液式振动发生器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2章 金属振动塑性成形及有限元理论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 第22-25页 |
2.2.1 金属塑性成形分类 | 第22-23页 |
2.2.2 多晶体塑性成形原理 | 第23-24页 |
2.2.3 塑性成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影响 | 第24-25页 |
2.3 二维振动冷挤压成形机理 | 第25-29页 |
2.3.1 “表面效应”阐述 | 第26-28页 |
2.3.2 “体积效应”阐述 | 第28-29页 |
2.4 刚塑性有限元理论 | 第29-33页 |
2.4.1 刚塑性材料的基本假设 | 第29-30页 |
2.4.2 刚塑性有限元法基本方程 | 第30-31页 |
2.4.3 刚塑性有限元法的基本变分原理 | 第31-32页 |
2.4.4 刚塑性有限元法的基本求解过程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有限元建模仿真与分析 | 第34-52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电液颤振冷挤压成形有限元建模 | 第34-37页 |
3.2.1 仿真分析方案 | 第34-35页 |
3.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3.2.3 模型参数设置 | 第36-37页 |
3.3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第37-48页 |
3.3.1 时间-载荷分析 | 第37-42页 |
3.3.2 速度场分析 | 第42-45页 |
3.3.3 网格流线分析 | 第45-48页 |
3.3.4 应力场分析 | 第48页 |
3.4 电液颤振参数对成形载荷的影响 | 第48-50页 |
3.4.1 正交试验表的确定 | 第48-50页 |
3.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二维电液颤振冷挤压实验平台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二维电液颤振冷挤压实验平台系统综述 | 第52-53页 |
4.3 二维电液颤振发生系统设计 | 第53-59页 |
4.3.1 轴向电液颤振发生器设计 | 第53-55页 |
4.3.2 径向电液颤振发生器 | 第55-57页 |
4.3.3 振动油源设计 | 第57-59页 |
4.4 冷挤压加工系统 | 第59-62页 |
4.4.1 挤压机设备 | 第59-60页 |
4.4.2 冷挤压模具 | 第60-62页 |
4.5 实验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 | 第62-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 第66-80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电液颤振冷挤压工艺流程 | 第66-67页 |
5.2.1 毛坯球化退火处理 | 第66页 |
5.2.2 去除表面氧化皮 | 第66-67页 |
5.2.3 表面润滑处理 | 第67页 |
5.3 行程载荷分析 | 第67-70页 |
5.4 金属流线分析 | 第70-75页 |
5.5 表面质量分析 | 第75-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4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创新点 | 第81页 |
6.3 展望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