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2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2-37页 |
1.1 Hippo信号通路 | 第22-32页 |
1.1.1 果蝇的Hippo信号通路 | 第22-25页 |
1.1.2 哺乳动物的Hippo信号通路 | 第25-32页 |
1.2 LATS1/2激酶 | 第32-34页 |
1.2.1 LATS1/2激酶的调控 | 第32-33页 |
1.2.2 LATS1/2激酶的底物与功能 | 第33-34页 |
1.3 AMOT家族蛋白 | 第34-37页 |
1.3.1 AMOT家族蛋白的序列结构 | 第34页 |
1.3.2 AMOT家族蛋白的调控 | 第34-35页 |
1.3.3 AMOT家族蛋白在Hippo信号通路中的功能 | 第35页 |
1.3.4 AMOT家族蛋白在内皮细胞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5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7-48页 |
2.1.1 细胞 | 第37页 |
2.1.2 小鼠 | 第37页 |
2.1.3 质粒 | 第37-38页 |
2.1.4 抗体 | 第38-39页 |
2.1.5 siRNA及AMOT-MO序列 | 第39页 |
2.1.6 ChIP引物 | 第39-40页 |
2.1.7 主要试剂耗材 | 第40-43页 |
2.1.8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2.1.9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3-48页 |
2.1.9.1 PBS | 第43-44页 |
2.1.9.2 SDS Running buffer | 第44页 |
2.1.9.3 Transfer buffer | 第44页 |
2.1.9.4 TBST | 第44页 |
2.1.9.5 Mild lysis buffer | 第44-45页 |
2.1.9.6 LATS1/2 kinase assay lysis buffer | 第45页 |
2.1.9.7 LATS1/2 kinase wash buffer | 第45页 |
2.1.9.8 LATS1/2 kinase assay buffer | 第45页 |
2.1.9.9 GST蛋白裂解液 | 第45-46页 |
2.1.9.10 GST蛋白洗脱液 | 第46页 |
2.1.9.11 GST蛋白纯化透析液 | 第46页 |
2.1.9.12 ChIP细胞裂解液 | 第46页 |
2.1.9.13 ChIP核裂解液 | 第46页 |
2.1.9.14 ChIP稀释液 | 第46-47页 |
2.1.9.15 ChIP Low salt wash buffer | 第47页 |
2.1.9.16 ChIP High salt wash buffer | 第47页 |
2.1.9.17 ChIP LiCl wash buffer | 第47页 |
2.1.9.18 TE buffer | 第47页 |
2.1.9.19 ChIP洗脱液 | 第47页 |
2.1.9.20 General actin buffer | 第47-48页 |
2.1.9.21 10 ×Actin polymerization buffer | 第48页 |
2.1.9.22 Ringer's buffr | 第48页 |
2.1.9.23 4×SDS sample buffer | 第4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8-59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48页 |
2.2.2 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48-49页 |
2.2.3 大肠杆菌转化 | 第49页 |
2.2.4 质粒构建 | 第49-50页 |
2.2.5 点突变构建 | 第50页 |
2.2.6 细胞转染 | 第50-51页 |
2.2.7 病毒包装侵染 | 第51页 |
2.2.8 免疫印迹 | 第51-52页 |
2.2.9 免疫荧光 | 第52页 |
2.2.10 免疫沉淀 | 第52-53页 |
2.2.11 GST蛋白纯化 | 第53页 |
2.2.12 体外激酶实验 | 第53-54页 |
2.2.13 RNA提取 | 第54页 |
2.2.14 RNA逆转录 | 第54-55页 |
2.2.15 荧光定量PCR | 第55页 |
2.2.16 染色质免疫沉淀 | 第55-56页 |
2.2.17 肌动蛋白结合蛋白沉降实验(Cytoskeleton:BK013) | 第56-57页 |
2.2.18 流体动力学注射小鼠模型 | 第57页 |
2.2.19 斑马鱼血管形成实验 | 第57页 |
2.2.20 细胞迁移实验 | 第57-59页 |
第三章 LATS1/2激酶磷酸化AMOT抑制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 | 第59-80页 |
3.1 Hippo信号通路磷酸化AMOT家族蛋白 | 第59-61页 |
3.1.1 LATS1/2诱导AMOT家族蛋白磷酸化 | 第59-61页 |
3.1.2 Hippo信号通路调控AMOTp130磷酸化 | 第61页 |
3.1.3 LATS1/2直接磷酸化AMOTp130 | 第61页 |
3.2 LATS1/2磷酸化AMOTp130第175位丝氨酸 | 第61-63页 |
3.2.1 AMOTp130潜在磷酸化位点突变体分析 | 第61-62页 |
3.2.2 LATS1/2直接磷酸化AMOTp130第175位丝氨酸 | 第62-63页 |
3.3 GPCR信号调控AMOTp130磷酸化 | 第63-65页 |
3.4 AMOTp130的S175磷酸化抑制AMOT与微丝的结合 | 第65-70页 |
3.4.1 AMOTp130的S175磷酸化抑制AMOT与应力纤维的共定位 | 第65-67页 |
3.4.2 LATS1/2抑制内源AMOT与应力纤维的共定位 | 第67-68页 |
3.4.3 AMOTp130的S175磷酸化抑制AMOTp130与微丝的直接结合 | 第68-70页 |
3.4.4 AMOTp130的S175磷酸化不影响与YAP的结合 | 第70页 |
3.5 AMOTp130的磷酸化干扰应力纤维、黏着斑的形成和内皮细胞迁移 | 第70-72页 |
3.5.1 AMOTp130磷酸化干扰应力纤维和黏着斑的形成 | 第70-72页 |
3.5.2 AMOTp130磷酸化抑制内皮细胞迁移 | 第72页 |
3.6 Hippo通路通过磷酸化AMOT调控应力纤维、黏着斑的形成和细胞迁移 | 第72-74页 |
3.7 AMOTp130的磷酸化在体内抑制斑马鱼的血管生成 | 第74-76页 |
3.7.1 AMOT在斑马鱼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功能 | 第74-75页 |
3.7.2 AMOTp130的磷酸化在体内抑制斑马鱼的血管生成 | 第75-76页 |
3.8 小结 | 第76-80页 |
3.8.1 AMOT家族蛋白是LATS1/2新的底物 | 第76-77页 |
3.8.2 AMOT家族蛋白多层次参与Hippo通路 | 第77页 |
3.8.3 AMOT与YAP/TAZ协同发挥功能 | 第77-78页 |
3.8.4 Hippo信号通路通过磷酸化AMOTp130调控血管生成 | 第78-80页 |
第四章 YAP激活诱导的负反馈通路 | 第80-92页 |
4.1 YAP通过负反馈激活Hippo通路 | 第80-82页 |
4.1.1 YAP的激活诱导Hippo通路反馈性活化 | 第80-81页 |
4.1.2 YAP通过其转录活性激活LATS1/2 | 第81-82页 |
4.2 YAP直接调控LATS2和AMOTL2的转录 | 第82-85页 |
4.2.1 YAP直接调控LATS2的转录 | 第82-84页 |
4.2.2 YAP直接调控AMOTL2的转录 | 第84-85页 |
4.3 YAP诱导的负反馈调控受到细胞间连接和GPCR信号调控 | 第85-87页 |
4.3.1 YAP诱导的负反馈受到细胞间连接的调控 | 第85-86页 |
4.3.2 YAP诱导的负反馈受到GPCR信号的调控 | 第86-87页 |
4.4 YAP诱导肿瘤发生过程中激活负反馈机制 | 第87-89页 |
4.4.1 YAP过表达诱导肿瘤发生过程中激活负反馈机制 | 第87-88页 |
4.4.2 MST1/2敲除激活负反馈机制 | 第88-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4.5.1 Hippo通路在哺乳动物细胞内的负反馈机制 | 第89-90页 |
4.5.2 生理病理条件下Hippo通路的负反馈机制 | 第90页 |
4.5.3 AMOTL2在Hippo通路的负反馈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90-92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92-95页 |
5.1 AMOT家族蛋白受到Hippo信号通路的调控 | 第92-93页 |
5.2 AMOTL2参与Hippo通路的负反馈调控 | 第93-94页 |
5.3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3页 |
作者简历和科研成果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