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革命传统教育论文

巴蜀文化背景下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传播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8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8-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理论价值第9-10页
        1.1.3 实践价值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5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 创新与不足第17-18页
        1.4.1 创新之处第17页
        1.4.2 不足之处第17-18页
第2章 巴蜀文化与川陕苏区红色文化概述第18-29页
    2.1 巴蜀文化概述第18-22页
        2.1.1 巴蜀文化的内涵第18-19页
        2.1.2 巴蜀文化的特点第19-20页
        2.1.3 巴蜀文化的资源第20-22页
    2.2 川陕苏区红色文化概述第22-26页
        2.2.1 川陕苏区红色文化概念的界定第22页
        2.2.2 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形成第22-23页
        2.2.3 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内容第23-25页
        2.2.4 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特点第25-26页
    2.3 巴蜀文化融入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的意义第26-29页
第3章 强烈的文化地域特点使巴蜀文化成为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第29-44页
    3.1 巴蜀文化的创造性有助于推动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传播第29-34页
        3.1.1 巴山蜀水的地理特性造就了巴蜀人勤劳勇敢的品质第29-30页
        3.1.2 巴蜀人勤劳勇敢的品质促成了巴蜀文化的创造性第30-31页
        3.1.3 巴蜀文化的创造性激发了川陕苏区文艺创作的热情第31-34页
    3.2 巴蜀文化的包容性有助于推动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传播第34-37页
        3.2.1 巴蜀地区的移民文化形成了巴蜀文化的包容性第34-35页
        3.2.2 巴蜀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巴蜀人对红色文化的接收第35-36页
        3.2.3 巴蜀人对红色文化的接收和理解促成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第36-37页
    3.3 巴蜀文化的尚武性有助于推动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传播第37-40页
        3.3.1 不畏强暴的文化精神造就了巴蜀文化的尚武性第37-38页
        3.3.2 巴蜀文化的尚武性与红色文化的革命性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38-39页
        3.3.3 崇尚革命的红色文化传播促使了人民军队的迅速壮大第39-40页
    3.4 巴蜀文化的务实性有助于推动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传播第40-44页
        3.4.1 在适应资源匮乏的环境下造就了巴蜀人的务实性第40-42页
        3.4.2 将革命理想化为革命行动需要务实性第42-43页
        3.4.3 巴蜀文化的务实性使红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明显的效果第43-44页
第4章 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第44-55页
    4.1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针对性第44-48页
        4.1.1 川陕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小农意识缺陷第44-45页
        4.1.2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小农意识的教育第45-47页
        4.1.3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加强对工作对象的针对性第47-48页
    4.2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第48-51页
        4.2.1 将地域文化特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领导工作第48-49页
        4.2.2 将地域文化特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内容第49-50页
        4.2.3 将地域文化特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手段第50-51页
    4.3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可利用资源之间的有效配合第51-55页
        4.3.1 川陕苏区巧妙利用川北当地传播资源第51-52页
        4.3.2 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当时最佳传播资源第52-53页
        4.3.3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应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第53-54页
        4.3.4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做出调整第54-55页
结语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结合部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和探索的研究--以锦江区驸马小学为例
下一篇:飞机模拟机自动驾驶仪系统控制规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