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振动抑制控制方法概述 | 第10-12页 |
1.2.2 柔性结构的数学建模方法概述 | 第12-14页 |
1.2.3 压电智能材料的应用 | 第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理论 | 第16-22页 |
2.1 自适应控制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2.1.1 自适应控制的定义与特点 | 第16页 |
2.1.2 自适应控制系统原理及形式 | 第16-17页 |
2.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 第17-18页 |
2.2.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原理 | 第17-18页 |
2.2.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设计方法 | 第18页 |
2.3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 第18-21页 |
2.3.1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3.2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悬臂梁系统建模分析 | 第22-32页 |
3.1 悬臂梁系统描述 | 第22页 |
3.2 悬臂梁横向振动的微分方程 | 第22-23页 |
3.3 悬臂梁的固有频率与振型函数 | 第23-25页 |
3.4 悬臂梁横向模态分析 | 第25-27页 |
3.5 悬臂梁数学模型ANSYS仿真验证 | 第27-31页 |
3.5.1 悬臂梁动态分析 | 第27-28页 |
3.5.2 ANSYS模态分析验证 | 第28-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振动传感器/致动器选择与位置优化 | 第32-42页 |
4.1 传感器/致动器选择 | 第32-33页 |
4.2 压电致动器致动方程 | 第33-39页 |
4.2.1 压电材料概述 | 第33-34页 |
4.2.2 压电效应与压电参数 | 第34-35页 |
4.2.3 压电方程 | 第35-37页 |
4.2.4 压电致动器方程 | 第37-39页 |
4.3 传感器/致动器位置优化 | 第39-41页 |
4.3.1 位置优化概述 | 第39页 |
4.3.2 位置优化分析 | 第39-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控制算法实现与仿真 | 第42-54页 |
5.1 振动抑制控制状态空间方程 | 第42-43页 |
5.2 固有频率辨识 | 第43-46页 |
5.2.1 参数辨识 | 第44-45页 |
5.2.2 带通滤波器设计 | 第45-46页 |
5.3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 | 第46-51页 |
5.3.1 基于李雅普诺夫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理论 | 第46-49页 |
5.3.2 基于李雅普诺夫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第49-51页 |
5.4 控制系统仿真 | 第51-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振动抑制控制实验研究 | 第54-63页 |
6.1 实验系统平台搭建 | 第54-57页 |
6.2 控制程序设计 | 第57-59页 |
6.2.1 Labview人机交互前面板 | 第57页 |
6.2.2 Labview程序框图设计 | 第57-59页 |
6.3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6.3.1 固有频率辨识结果分析 | 第59页 |
6.3.2 振动抑制控制实现步骤 | 第59-60页 |
6.3.3 振动抑制控制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总结 | 第63页 |
7.2 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