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潜叶蝇的种类、危害与防治 | 第12-13页 |
1.1.1 潜叶蝇种类及危害 | 第12页 |
1.1.2 斑潜蝇的入侵与防治 | 第12-13页 |
1.2 潜叶蝇寄生蜂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1 我国潜叶蝇寄生蜂种类及分布 | 第13页 |
1.2.2 应用概况 | 第13-14页 |
1.2.3 联合防控 | 第14页 |
1.3 潜叶蝇寄生蜂的寄主杀死(host-killing)行为 | 第14-15页 |
1.3.1 产卵致死 | 第14页 |
1.3.2 取食致死 | 第14-15页 |
1.3.3 直接致死 | 第15页 |
1.4 昆虫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1 昆虫脂肪酸的分类 | 第15-16页 |
1.4.2 昆虫脂肪酸的作用及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3 昆虫脂肪酸分离技术 | 第16-1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5.2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潜蝇姬小蜂与芙新姬小蜂发育历期及初羽化卵子发生的比较 | 第19-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1.1 供试虫源 | 第19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2.2.1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发育历期 | 第20-22页 |
2.2.2 初羽化的两种寄生蜂卵子发生情况的比较 | 第22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补充非寄主食物对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雌蜂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 第24-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1.1 供试虫源 | 第24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3.2.1 补充非寄主食物潜蝇姬小蜂寄生蜂的成虫生活史特征 | 第25-30页 |
3.2.2 补充非寄主食物芙新姬小蜂雌蜂的成虫生活史特征 | 第30-35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35-38页 |
3.3.1 直接致死行为 | 第35页 |
3.3.2 补充非寄主食物对2种寄生蜂控害潜力及雌蜂成虫期生活史参数影响 | 第35-36页 |
3.3.3 寄主取食对2种寄生蜂雌蜂成虫期生活史参数影响 | 第36-37页 |
3.3.4 生物防治的应用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寄主密度对两种寄生蜂的寄主杀死行为影响 | 第38-4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4.1.1 供试虫源 | 第38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8页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4.2.1 不同寄主密度下的两种寄生蜂的总致死率 | 第38-39页 |
4.2.2 寄主密度与3种致死效应和总致死效应关系 | 第39-41页 |
4.2.3 寄主密度对3种致死行为权衡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脂肪酸组成和成分变化分析 | 第45-5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5.1.1 供试虫源 | 第45页 |
5.1.2 实验设置 | 第45-46页 |
5.1.3 脂肪酸的提取 | 第46页 |
5.1.4 上机检测 | 第46页 |
5.1.5 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5.2.1 不同发育期对两种寄生蜂酰甘油脂肪酸的各组分的影响 | 第47页 |
5.2.2 不同食物对两种寄生蜂三酰甘油脂肪酸的各组分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48-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