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论文

建国初冬学运动与我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49-1956)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3-18页
    1.1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1 理论意义第13-14页
        1.1.2 现实意义第14页
    1.2 研究综述第14-17页
        1.2.1 建国初冬学运动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建国初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建国初冬学运动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7-18页
        1.3.1 研究方法第17页
        1.3.2 研究思路第17-18页
第2章 建国初利用冬学运动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18-24页
    2.1 社会层面:建国初农民思想状况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第18-19页
    2.2 政党层面: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权的需要第19-21页
    2.3 个体层面:农民和农村干部的自身要求第21-23页
    2.4 历史层面:抗日战争时期冬学运动的成功经验第23-24页
第3章 冬学运动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第24-33页
    3.1 冬学运动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第24-28页
        3.1.1 再度兴起(1949—1952)第24-26页
        3.1.2 曲折发展(1953—1954)第26-27页
        3.1.3 开始淡出(1955)第27-28页
    3.2 冬学运动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原则第28-33页
        3.2.1 联系实际原则第28-31页
        3.2.2 思想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原则第31-32页
        3.2.3 以人为本原则第32-33页
        3.2.4 以身作则原则第33页
第4章 冬学运动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第33-50页
    4.1 冬学运动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第34-40页
        4.1.1 社会主义教育第34-35页
        4.1.2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第35-36页
        4.1.3 阶级教育第36-37页
        4.1.4 时事政治、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第37-40页
    4.2 冬学运动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第40-48页
        4.2.1 动员形式第40-44页
        4.2.2 教学形式第44-48页
    4.3 冬学运动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第48-50页
        4.3.1 师资来源第48-49页
        4.3.2 师资培训第49-50页
第5章 建国初冬学运动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第50-65页
    5.1 冬学运动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特点第51-57页
        5.1.1 组织领导的统一性第51-52页
        5.1.2 广泛的群众性第52-53页
        5.1.3 内容的科学性第53-55页
        5.1.4 形式的多样性第55-56页
        5.1.5 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协调性第56-57页
    5.2 建国初冬学运动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第57-62页
        5.2.1 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第57-58页
        5.2.2 增强了农民的政治觉悟第58-59页
        5.2.3 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地位第59-61页
        5.2.4 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改善第61-62页
    5.3 建国初冬学运动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局限性第62-65页
        5.3.1 经费欠缺第62-63页
        5.3.2 教师资源不足,质量不高第63-64页
        5.3.3 强迫命令主义作风存在,违背了自愿原则第64页
        5.3.4 个别领导不重视第64-65页
第6章 建国初冬学运动对当前我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65-77页
    6.1 加强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第66-69页
        6.1.1 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关键问题的角度看待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第66页
        6.1.2 从农民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待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第66-67页
        6.1.3 从物质利益角度看待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第67-68页
        6.1.4 从长远角度看待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第68-69页
    6.2 加强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条件的创设第69-77页
        6.2.1 健全农村的党组织和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第69-71页
        6.2.2 保持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第71-72页
        6.2.3 创新教育载体第72-74页
        6.2.4 注重教育内容的通俗性和时代性第74-77页
结语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搬运机械手的抓取设计及轨迹控制研究
下一篇:移动式太阳追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