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绿色建筑GPR-CN综合性能评价标准与方法—中荷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整合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6页
        1.1.1 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第11-12页
        1.1.2 我国城市快速城镇化第12-13页
        1.1.3 建筑行业问题严重化第13-16页
        1.1.4 课题来源第16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文献综述第18-30页
        1.3.1 全生命周期LCA评价方法研究第18-23页
        1.3.2 比较、优化、试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23-28页
        1.3.3 对荷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第28-30页
        1.3.4 研究现状总结第30页
    1.4 概念界定第30-33页
    1.5 研究方法第33页
    1.6 研究框架第33-36页
第二章 国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第36-86页
    2.1 英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第36-52页
        2.1.1 英国绿色建筑发展背景及评价体系演进过程第36-40页
        2.1.2 英国绿色建筑BREEAM评价体系研究第40-51页
        2.1.3 英国BREEAM评价体系特点与不足第51-52页
    2.2 美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第52-63页
        2.2.1 美国绿色建筑发展背景及评价体系演进过程第52-56页
        2.2.2 美国绿色建筑LEED评价体系研究第56-62页
        2.2.3 美国LEED评价体系特点与不足第62-63页
    2.3 日本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第63-73页
        2.3.1 日本绿色建筑产生背景及评价体系演进过程第63-67页
        2.3.2 日本绿色建筑CASBEE评价体系研究第67-72页
        2.3.3 日本CASBEE评价体系特点与不足第72-73页
    2.4 多国SBTool评价体系研究第73-81页
        2.4.1 多国SBTool评价体系产生背景及演进过程第73-74页
        2.4.2 多国SBTool评价体系研究第74-80页
        2.4.3 SBTool评价体系特点与不足第80-81页
    2.5 相关标准及其他评价体系第81-84页
    2.6 小结第84-86页
第三章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第86-134页
    3.1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概况第86-95页
        3.1.1 中国绿色建筑相关法规政策第86-91页
        3.1.2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分析第91-94页
        3.1.3 中国绿色建筑实施效果研究第94-95页
    3.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演进第95-101页
        3.2.1 初步参照期(2001 年-2005 年)第95-98页
        3.2.2 引入适应期(2006 年-2013 年)第98-100页
        3.2.3 自主研发期(2014 年至今)第100-101页
    3.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第101-115页
        3.3.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解析第101-104页
        3.3.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解析第104-105页
        3.3.3 新旧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分析第105-115页
    3.4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典型评价体系比较研究第115-132页
        3.4.1 评价体系基本状况比较第115-120页
        3.4.2 指标分类及各级指标比较第120-131页
        3.4.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共性分析第131-132页
    3.5 小结第132-134页
第四章 荷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第134-194页
    4.1 荷兰绿色建筑发展背景及评价体系演进过程第134-146页
        4.1.1 荷兰绿色建筑产生背景第134-135页
        4.1.2 荷兰绿色建筑发展历程第135-137页
        4.1.3 荷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概况第137-146页
    4.2 荷兰GPR Gebouw评价体系研究第146-157页
        4.2.1 GPR评估工具概述第147-149页
        4.2.2 可持续城市评价工具第149-154页
        4.2.3 特殊类型建筑评价工具第154-156页
        4.2.4 性能维护可持续性评价工具第156页
        4.2.5 其他GPR评价工具第156-157页
    4.3 GPR Gebouw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第157-174页
        4.3.1 GPR建筑评价体系框架第157-163页
        4.3.2 GPR建筑评价内容研究第163-169页
        4.3.3 GPR评价工具权重设置第169页
        4.3.4 GPR建筑评价流程解析第169-171页
        4.3.5 GPR建筑评价案例分析第171-174页
    4.4 GPR评价体系与《标准》比较与启示第174-193页
        4.4.1 GPR评价体系与《标准》比较分析第174-184页
        4.4.2 GPR评价体系的启示第184-193页
    4.5 小结第193-194页
第五章 绿色建筑性能评价工具GPR-CN的构建第194-230页
    5.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理想模型特征第194-196页
        5.1.1 正向引导建筑市场第194-195页
        5.1.2 建筑性能评价精准第195页
        5.1.3 评价体系适应性强第195页
        5.1.4 评价认证公开透明第195-196页
    5.2 GPR-CN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第196-227页
        5.2.1 GPR-CN评价体系技术路线第196页
        5.2.2 GPR-CN评价体系构建方法第196-198页
        5.2.3 GPR-CN评价体系框架结构第198-199页
        5.2.4 GPR-CN评价体系指标项选择第199-203页
        5.2.5 GPR-CN评价体系指标基准第203-219页
        5.2.6 GPR-CN评价体系权重设置第219-225页
        5.2.7 GPR-CN评价体系指标测评函数第225-227页
    5.3 GPR-CN评价体系的构建特点第227-229页
        5.3.1 环境、社会、经济相融合的评价体系第227-228页
        5.3.2 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第228页
        5.3.3 频度统计、理论分析、专家咨询法相结合遴选指标项第228-229页
        5.3.4 界面清晰、操作便捷、易于推广的线上评价方式第229页
        5.3.5 GPR-CN评价体系的构建总结第229页
    5.4 小结第229-230页
第六章 绿色建筑性能评价工具GPR-CN的实测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万拓住宅项目(一期)为例第230-264页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万拓住宅项目(一期)概况第230-234页
        6.1.1 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综合片区概述第230-231页
        6.1.2 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综合片区建设条件分析第231-232页
        6.1.3 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综合片区居住用地规划第232-233页
        6.1.4 中新天津生态城万拓住宅项目(一期)概述第233-234页
    6.2 中新天津生态城万拓住宅项目可持续目标及亮点第234-245页
        6.2.1 项目分项目标第234页
        6.2.2 技术措施亮点第234-235页
        6.2.3 节能节水估算第235页
        6.2.4 规划、建筑与景观技术策略第235-245页
    6.3 中新天津生态城万拓住宅项目(一期)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第245-247页
        6.3.1 调查人群基本信息第245-246页
        6.3.2 评价体系相关信息第246-247页
    6.4 中新天津生态城万拓住宅项目(一期)测评过程及结果分析第247-263页
        6.4.1 指标项量化赋值与测评第247-259页
        6.4.2 项目评价结果表达分析第259-263页
    6.5 小结第263-264页
第七章 论文创新点与展望第264-266页
    7.1 研究创新点第264-265页
    7.2 后续工作研究第265-266页
参考文献第266-289页
附录第289-296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296-297页
致谢第297-299页

论文共2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代海防聚落体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模块化体系的建筑“设计—建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