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半导体技术论文--场效应器件论文

基于槽技术的SOI LDMOS器件新结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SOI技术第9-11页
    1.2 SOI功率器件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论文的选题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13-16页
        1.3.1 选题意义第13-14页
        1.3.2 主要内容第14页
        1.3.3 主要创新点第14-16页
第二章 SOI LDMOS器件第16-42页
    2.1 SOI LDMOS基本结构第16页
    2.2 SOI LDMOS耐压技术第16-26页
        2.2.1 降低表面电场(RESURF)技术第16-19页
        2.2.2 介质场增强(ENDIF)技术第19-23页
        2.2.3 场板技术第23-26页
    2.3 SOI LDMOS耐压结构第26-37页
        2.3.1 通过改变埋氧层提高器件耐压第26-30页
        2.3.2 通过改变漂移区提高器件耐压第30-31页
        2.3.3 通过界面电荷提高器件耐压第31-33页
        2.3.4 通过衬底提高器件耐压第33-35页
        2.3.5 通过在漂移区引入介质槽提高器件耐压第35-37页
    2.4 降低比导通电阻的SOI LDMOS结构第37-41页
        2.4.1 通过增加漂移区浓度降低比导通电阻第37-38页
        2.4.2 采用超结结构降低比导通电阻第38-39页
        2.4.3 采用槽型电极结构降低比导通电阻第39-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具有槽型电极的SOI LDMOS器件第42-78页
    3.1 槽栅SOI结构第42-46页
        3.1.1 器件结构与机理第42-43页
        3.1.2 导通特性及击穿特性分析第43-45页
        3.1.3 漂移区浓度N_d对TGSOI结构BV、R_(sp,on)的影响第45-46页
    3.2 槽漏SOI结构第46-48页
    3.3 具有纵向漏极场板的槽栅槽漏SOI器件新结构第48-58页
        3.3.1 器件结构与机理第49-51页
        3.3.2 击穿特性与导通电阻特性分析第51-57页
        3.3.3 开关特性分析第57-58页
    3.4 槽栅槽源SOI器件新结构第58-67页
        3.4.1 器件结构与机理第59页
        3.4.2 击穿特性和比导通电阻特性分析第59-65页
        3.4.3 槽栅槽源SOI LDMOS实验方案第65-67页
    3.5 具有纵向栅极场板的槽栅槽源SOI器件新结构第67-76页
        3.5.1 器件结构与击穿特性分析第67-71页
        3.5.2 比导通电阻特性分析第71页
        3.5.3 器件参数对VGFP-TGTS SOI结构BV、R_(sp,on)的影响第71-75页
        3.5.4 开关特性分析第75-76页
    3.6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四章 漂移区引入介质槽的SOI LDMOS器件第78-108页
    4.1 槽型SOI LDMOS二维表面电势和表面电场模型第78-91页
        4.1.1 区域2表面电势和表面电场第79-82页
        4.1.2 区域1和区域3表面电势和表面电场第82-84页
        4.1.3 结果与分析第84-91页
    4.2 双槽型SOI结构第91-94页
    4.3 具有L型源极场板的双槽型SOI器件新结构第94-107页
        4.3.1 器件结构与机理第94-95页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95-104页
        4.3.3 开关特性分析第104-105页
        4.3.4 具有L型源极场板的双槽型SOI LDMOS实验方案第105-107页
    4.4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108-110页
    5.1 全文总结第108-109页
    5.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2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动力汽车实时能量优化管理策略研究
下一篇:生物类软件的实现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