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关于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2 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化效应的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 相关名词界定 | 第13页 |
1.3.1 中国钢铁央企 | 第13页 |
1.3.2 企业国际化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5.2 案例研究法 | 第15页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2章 企业国际化的基础理论 | 第17-28页 |
2.1 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 第17-25页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第17页 |
2.1.2 内部化理论 | 第17页 |
2.1.3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 第17-18页 |
2.1.4 边际产业理论 | 第18页 |
2.1.5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动因理论 | 第18-20页 |
2.1.6 中国企业国际化动因 | 第20-25页 |
2.2 影响企业国际化的理论 | 第25-28页 |
2.2.1 企业国际化的阶段性理论 | 第25页 |
2.2.2 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理论 | 第25-26页 |
2.2.3 创新与企业的国际化 | 第26页 |
2.2.4 政府政策与企业国际化 | 第26页 |
2.2.5 企业的国际化进入模式 | 第26-28页 |
第3章 中国钢铁业国际化现状 | 第28-39页 |
3.1 中国钢铁业发展现状 | 第28-31页 |
3.2 中国钢铁业对外贸易现状 | 第31-35页 |
3.3 中国钢铁业对外投资现状 | 第35-39页 |
第4章 中国钢铁央企国际化动因与模式之比较 | 第39-64页 |
4.1 宝钢模式 | 第39-45页 |
4.1.1 宝钢公司介绍 | 第39-41页 |
4.1.2 宝钢的国际化活动 | 第41-43页 |
4.1.3 宝钢模式分析 | 第43-45页 |
4.2 武钢模式 | 第45-50页 |
4.2.1 武钢公司介绍 | 第45-47页 |
4.2.2 武钢的国际化活动 | 第47-49页 |
4.2.3 武钢模式分析 | 第49-50页 |
4.3 鞍钢模式 | 第50-56页 |
4.3.1 鞍钢介绍 | 第50-51页 |
4.3.2 鞍钢的国际化活动 | 第51-55页 |
4.3.3 鞍钢模式分析 | 第55-56页 |
4.4 中国钢铁央企国际化动因分析 | 第56-59页 |
4.4.1 资源寻求的动因 | 第57页 |
4.4.2 市场寻求的动因 | 第57-58页 |
4.4.3 技术寻求的动因 | 第58页 |
4.4.4 风险规避的动因 | 第58页 |
4.4.5 产业转移的动因 | 第58-59页 |
4.5 中国钢铁央企的国际化模式 | 第59-61页 |
4.5.1 获得国际市场的模式 | 第59-60页 |
4.5.2 获得国际技术的模式 | 第60-61页 |
4.5.3 获得国际资源的模式 | 第61页 |
4.6 中国钢铁央企与世界两大钢铁企业的国际化模式比较 | 第61-64页 |
第5章 中国钢铁央企国际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64-73页 |
5.1 东道国保护性贸易政策的限制 | 第64-68页 |
5.2 国际化运作机制不健全 | 第68-69页 |
5.3 国际化各环节的潜在风险 | 第69-71页 |
5.4 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技术创新不足 | 第71-72页 |
5.5 企业发展战略不合理 | 第72-73页 |
第6章 中国钢铁央企国际化发展的建议对策 | 第73-80页 |
6.1 政治法律层面的对策 | 第73-74页 |
6.2 国际化运作机制的对策 | 第74-75页 |
6.3 文化层面的对策 | 第75-76页 |
6.4 技术层面的对策 | 第76-77页 |
6.5 企业管理层面的对策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