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3-16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15-1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哈尔滨城市空间演变与现状解析 | 第17-36页 |
2.1 哈尔滨城市空间演变解析 | 第17-27页 |
2.1.1 沙俄统治哈尔滨时期(1889 年-1931 年) | 第17-24页 |
2.1.2 日本统治哈尔滨时期(1932 年-1945 年) | 第24-26页 |
2.1.3 1945 年-1952 年期间 | 第26-27页 |
2.2 哈尔滨市现代城市空间状况 | 第27-31页 |
2.3 哈尔滨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 | 第31-35页 |
2.3.1 多核分布城市格局 | 第31-33页 |
2.3.2 分工明确的载体功能 | 第33-34页 |
2.3.3 形成产业工业的发展定位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哈尔滨城市空间特征影响因素 | 第36-49页 |
3.1 城市规划理论因素影响 | 第36-39页 |
3.1.1 田园城市理论 | 第36-38页 |
3.1.2 绿带理论 | 第38页 |
3.1.3 功能主义理论 | 第38页 |
3.1.4 巴洛克规划理论 | 第38-39页 |
3.2 交通及地理因素影响 | 第39-43页 |
3.2.1 交通影响因素 | 第39-42页 |
3.2.2 地理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3.3 哈尔滨市经济社会产业因素概况 | 第43-48页 |
3.3.1 经济发展状况 | 第43-44页 |
3.3.2 社会产业状况 | 第44-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哈尔滨城市空间特征解析 | 第49-64页 |
4.1 哈尔滨城市路网组织 | 第49-52页 |
4.1.1 环形放射性路网 | 第49-51页 |
4.1.2 小方格网的组织形式 | 第51-52页 |
4.2 哈尔滨城市广场形式 | 第52-54页 |
4.2.1 空间广场形式特征 | 第52-53页 |
4.2.2 古典广场与近代广场的空间设计比较 | 第53-54页 |
4.3 哈尔滨城市街道设计 | 第54-56页 |
4.3.1 天际线街道设计 | 第54-55页 |
4.3.2 开放的街道 | 第55-56页 |
4.4 哈尔滨城市肌理 | 第56-57页 |
4.4.1 街廓尺度 | 第56页 |
4.4.2 地块划分 | 第56-57页 |
4.4.3 城市肌理形式 | 第57页 |
4.5 哈尔滨城市景观 | 第57-60页 |
4.5.1 城市景观多元化形态 | 第57-58页 |
4.5.2 城市功能分区多元化形态 | 第58-59页 |
4.5.3 哈尔滨历史空间形态的多元化 | 第59-60页 |
4.6 哈尔滨在“中东铁路历史文化”的城市更新保护 | 第60-62页 |
4.6.1 哈尔滨市保护中东铁路历史文化建筑历程 | 第60页 |
4.6.2 中东铁路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现状 | 第60-62页 |
4.6.3 针对哈尔滨市城市历史保护具体措施 | 第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