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竞价排名广告主商标侵权责任所涉问题分析 | 第15-24页 |
第一节 竞价排名及其法律性质 | 第15-20页 |
一、竞价排名的概念及其操作模式 | 第15-17页 |
二、竞价排名的法律性质 | 第17-20页 |
第二节 竞价排名广告主商标侵权责任的法律争议 | 第20-24页 |
一、广告主商标侵权及其法律责任 | 第20-21页 |
二、广告主仅设置商标为竞价排名关键词是否构成“商标使用” | 第21-22页 |
三、广告主行为仅造成用户售前混淆是否为“容易导致混淆”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竞价排名广告主商标侵权责任认定缺陷 | 第24-31页 |
第一节 我国有关竞价排名商标侵权的规制现状 | 第24-25页 |
第二节“商标使用”的认定标准立法不明 | 第25-27页 |
一、商业性使用与商标性使用的混用 | 第25-26页 |
二、司法审判中未充分体现“商标使用”的识别功能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混淆可能性的认定标准立法缺失 | 第27-31页 |
一、混淆可能性的认定因素不明确 | 第27-29页 |
二、混淆可能性认定标准引入售前混淆理论存在争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竞价排名广告主商标侵权责任的域外经验 | 第31-37页 |
第一节 美国的商标性使用认定原则 | 第31-34页 |
一、《兰哈姆法》规定的“使用”是商标性使用 | 第31-32页 |
二、判断商标性使用须检视是否跨越内部性使用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欧盟的混淆可能性认定标准 | 第34-37页 |
一、混淆可能性是判断商标侵权最关键的因素 | 第34-35页 |
二、判断混淆可能性须检视识别功能是否受损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解决竞价排名广告主商标侵权纠纷司法建议 | 第37-44页 |
第一节 完善竞价排名广告主商标侵权责任认定标准 | 第37-41页 |
一、“商标使用”应以实现识别功能为要件 | 第37-38页 |
二、我国混淆可能性认定标准不宜扩张到售前混淆理论 | 第38-39页 |
三、厘清竞价排名广告主商标侵权责任类型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补充规制广告主的不当行为 | 第41-44页 |
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及其立法目标 | 第41-42页 |
二、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广告主非售中混淆行为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