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河岸带植被不同配置类型对面源污染的去除效应及景观效果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4-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33页
    2.1 河岸缓冲带定义第16-17页
    2.2 河岸缓冲带组成、结构、功能、特点第17-23页
    2.3 河岸缓冲带研究现状第23-30页
        2.3.1 河岸缓冲带植被配置类型第23-25页
        2.3.2 河岸缓冲带面源污染第25-27页
        2.3.3 河岸缓冲带植被配置对N、P去除效果第27-29页
        2.3.4 河岸缓冲带不同宽度对N、P去除效果第29-30页
    2.4 河岸缓冲带景观功能第30-31页
    2.5 存在的问题第31-33页
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33-41页
    3.1 研究内容第33页
        3.1.1 河岸缓冲带植被群落研究第33页
        3.1.2 河岸缓冲带去污效果研究第33页
        3.1.3 河岸缓冲带优化配置及景观效果研究第33页
    3.2 研究方法第33-41页
        3.2.1 河岸缓冲带群落调查第33-36页
        3.2.2 河岸缓冲带群落多样性研究第36-37页
        3.2.3 河岸缓冲带去污效果研究第37-39页
        3.2.4 河岸缓冲带景观效果第39-40页
        3.2.5 数据处理第40-41页
4 研究区概况第41-44页
    4.1 地理位置第41-42页
    4.2 气候条件第42-43页
    4.3 土壤特征第43页
    4.4 植被特征第43-44页
5 结果与分析第44-94页
    5.1 河岸缓冲植被配置类型研究第44-63页
        5.1.1 物种组成第44-47页
        5.1.2 树种的生长情况第47-54页
        5.1.3 群落结构特征第54-56页
        5.1.4 物种多样性特征第56-63页
    5.2 河岸缓冲带不同植物配置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第63-77页
        5.2.1 河岸缓冲带对污染物总氮(TN)的去除效果第63-66页
        5.2.2 河岸缓冲带对污染物总磷(TP)的去除效果第66-69页
        5.2.3 河岸缓冲带对污染物硝态氮(NO_3~--N)的去除效果第69-72页
        5.2.4 河岸缓冲带对污染物铵态氮(NH_4~+-N)的去除效果第72-75页
        5.2.5 不同植物配置与污染物相关性分析第75-76页
        5.2.6 小结第76-77页
    5.3 河岸缓冲带不同宽度去污效果研究第77-87页
        5.3.1 河岸缓冲带不同宽度对污染物总氮(TN)的去除效果第77-79页
        5.3.2 河岸缓冲带不同宽度对污染物总磷(TP)的去除效果第79-81页
        5.3.3 河岸缓冲带不同宽度对污染物硝态氮(NO_3~--N)的去除效果第81-83页
        5.3.4 河岸缓冲带不同宽度对污染物铵态氮(NH_4~+-N)的去除效果第83-85页
        5.3.5 不用河岸缓冲带距离与污染物相关性分析第85-86页
        5.3.6 小结第86-87页
    5.4 景观效果分析第87-94页
        5.4.1 外景观美感度第87-89页
        5.4.2 内景观美感度第89-93页
        5.4.3 小结第93-94页
6 河岸缓冲带优化配置技术第94-107页
    6.1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94-95页
    6.2 河岸缓冲带宽度优化第95-98页
        6.2.1 TN去除率-宽度模型第95页
        6.2.2 TP去除率-宽度模型第95-96页
        6.2.3 NO_3~--N去除率-宽度模型第96-97页
        6.2.4 NH_4~+-N去除率-宽度模型第97-98页
        6.2.5 河岸缓冲带最小宽度建立第98页
    6.3 河岸缓冲带配置优化第98-107页
        6.3.1 树种选择原则第98-99页
        6.3.2 配置基本原则第99-100页
        6.3.3 推荐植物第100-101页
        6.3.4 景观效果第101-107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7-110页
    7.1 结论第107-108页
    7.2 本文创新点第108-109页
    7.3 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2页
附录:科研成果第122-123页
后记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SM2d模型对MBBR工艺的模拟与优化
下一篇:典型PPCPs在深圳河流域分布迁移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