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PPCPs进入环境的途径 | 第12-13页 |
1.3 PPCPs在地表水体中的分布特征 | 第13-16页 |
1.4 PPCPs的生态毒性及生态风险 | 第16-18页 |
1.5 传统污水处理厂对PPCPs的去除效果 | 第18-21页 |
1.5.1 污水厂中PPCPs分布水平 | 第18-19页 |
1.5.2 强化一级处理技术 | 第19页 |
1.5.3 二级生物处理技术 | 第19-21页 |
1.6 深度处理技术对PPCPs去除效果和应用 | 第21-23页 |
1.6.1 吸附技术 | 第21页 |
1.6.2 高级氧化技术 | 第21-22页 |
1.6.3 膜过滤技术 | 第22-23页 |
1.6.4 人工湿地技术 | 第23页 |
1.7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8 本文的研究目的、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1.8.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8.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40页 |
2.1 调研取样 | 第27页 |
2.1.1 河流调查取样 | 第27页 |
2.1.2 污水处理厂调查取样 | 第27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2.3 试验装置 | 第27-30页 |
2.3.1 臭氧陶瓷膜集成工艺实验室小试装置 | 第27-28页 |
2.3.2 混凝陶瓷膜过滤试验装置 | 第28-30页 |
2.3.3 膜生物反应器(MBR)现场试验装置 | 第30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30-40页 |
2.4.1 PPCPs分析方法 | 第30-39页 |
2.4.2 常规水质检测方法 | 第39-40页 |
第3章 PPCPs在深圳河流域水体分布与迁移特征 | 第40-79页 |
3.1 PPCPs在深圳、常州和北京城市河流水体分布特征 | 第40-58页 |
3.1.1 研究区域 | 第40-44页 |
3.1.2 PPCPs在我国城市河流水体中总体分布 | 第44-51页 |
3.1.3 PPCPs在深圳/常州/北京典型河流水体分布与比较 | 第51-52页 |
3.1.4 PPCPs生态风险商值初步评估 | 第52-53页 |
3.1.5 河流中PPCPs污染物来源分析 | 第53页 |
3.1.6 环境持久性PPCPs识别及其在河流污染溯源中的标识性作用 | 第53-55页 |
3.1.7 常规水质指标与PPCPs的关联性 | 第55-56页 |
3.1.8 目标PPCPs标记物识别 | 第56-58页 |
3.2 再生水补水对其受纳水体中PPCPs季节分布变化的影响 | 第58-77页 |
3.2.1 研究区域 | 第58-59页 |
3.2.2 PPCPs在河流水体中季节分布特征 | 第59-60页 |
3.2.3 PPCPs在河流中沿程分布的季节变化 | 第60-63页 |
3.2.4 再生水补水中PPCPs季节性变化 | 第63-67页 |
3.2.5 影响PPCPs在河流水体中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 | 第67-72页 |
3.2.6 PPCPs在河流水体中衰减与迁移 | 第72-76页 |
3.2.7 地表径流对河流水体中PPCPs存在水平的季节影响分析 | 第76-77页 |
3.3 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典型污水处理厂对PPCPs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79-105页 |
4.1 污水处理厂概况及样品采集 | 第79-80页 |
4.2 PPCPs在污水处理厂中分布特征 | 第80-91页 |
4.2.1 PPCPs在污水处理厂浓度和种类总体水平 | 第80-82页 |
4.2.2 PPCPs浓度和种类的季节性变化 | 第82-88页 |
4.2.3 污水厂水流中PPCPs通量全流程分析 | 第88-91页 |
4.3 污水厂对PPCPs去除效果 | 第91-102页 |
4.3.1 污水厂对PPCPs的总体去除效果 | 第91-92页 |
4.3.2 污水厂初级处理工艺对PPCPs去除效果 | 第92-95页 |
4.3.3 污水厂二级处理工艺对PPCPs去除效果 | 第95-97页 |
4.3.4 典型处理单元对PPCPs去除效果的解析 | 第97-99页 |
4.3.5 污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对PPCPs去除效果 | 第99-102页 |
4.4 PPCPs与常规水质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 第102-103页 |
4.4.1 将PPCPs按去除特性归类分析 | 第102页 |
4.4.2 PPCPs浓度与氮磷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2-103页 |
4.5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5章 新型处理技术对典型PPCPs去除效能研究 | 第105-128页 |
5.1 混凝/陶瓷膜过滤组合工艺对PPCPs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105-106页 |
5.2 臭氧氧化技术对PPCPs的去除效果 | 第106-109页 |
5.2.1 臭氧投加量对PPCPs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5.2.2 臭氧氧化PPCPs的降解曲线 | 第109页 |
5.3 臭氧氧化与平板陶瓷膜集成工艺对PPCPs的去除效果 | 第109-114页 |
5.4 膜生物反应器对PPCPs的去除效果 | 第114-121页 |
5.4.1 膜生物反应器对LF污水厂中PPCPs的去除效果 | 第114-116页 |
5.4.2 膜生物反应器对河道污水中PPCPs的去除效果 | 第116-121页 |
5.5 陶瓷膜集成工艺对生物制药废水PPCPs处理效果 | 第121-123页 |
5.5.1 制药废水水质特征及原有废水处理工艺 | 第121页 |
5.5.2 去除效果对比 | 第121-123页 |
5.6 城市河流PPCPs污染综合控制技术策略分析 | 第123-126页 |
5.7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28-131页 |
6.1 结论 | 第128-130页 |
6.2 建议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