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 | 第10-14页 |
1.2.1 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原理及技术特点 | 第10-11页 |
1.2.2 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活性污泥模型(ASMs)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活性污泥模型的发展 | 第14-16页 |
1.3.2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计算机应用 | 第16-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基于ASM2d模型的MBBR工艺建模 | 第21-29页 |
2.1 污水处理厂工程概况 | 第21-23页 |
2.1.1 工艺概况 | 第21-22页 |
2.1.2 进水特征及工艺运行参数 | 第22-23页 |
2.2 MBBR工艺建模 | 第23-25页 |
2.2.1 MBBR工艺模型 | 第23-25页 |
2.3 模型求解方法 | 第25-26页 |
2.4 初步预设模拟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ASM2d模型参数与进水组分敏感性分析 | 第29-39页 |
3.1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3.2 灵敏性分析结果 | 第33-37页 |
3.2.1 动力学参数的敏感性 | 第33-34页 |
3.2.2 化学计量参数的敏感性 | 第34-36页 |
3.2.3 进水组分的敏感性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ASM2d模型参数测定与分析 | 第39-57页 |
4.1 动力学参数与化学计量学参数测定与分析 | 第39-49页 |
4.1.1 实验装置与水样处理 | 第39-40页 |
4.1.2 自养菌最大比增长速率μ_A测定原理与方法 | 第40-41页 |
4.1.3 异养菌产率系数Y_H | 第41-42页 |
4.1.4 异养菌衰减系数b_H测定原理与方法 | 第42-43页 |
4.1.5 异养菌最大比增长速率μ_H | 第43-44页 |
4.1.6 好养菌产率系数Y_A | 第44页 |
4.1.7 参数测定结论与讨论 | 第44-49页 |
4.2 模型进水组分的测定与分析 | 第49-54页 |
4.2.1 模型组分定义及测定方法 | 第49-50页 |
4.2.2 含碳组分的测定 | 第50-52页 |
4.2.3 含氮组分的测定 | 第52-53页 |
4.2.4 含磷组分的测定 | 第53页 |
4.2.5 进水组分测定结果 | 第53-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5章 基于ASM2d模型的MBBR工艺优化运行研究 | 第57-75页 |
5.1 MBBR工艺模型校准与验证 | 第57-58页 |
5.2 MBBR出水水质影响因素模拟 | 第58-70页 |
5.2.1 不同溶解氧(DO)下运行效果 | 第58-61页 |
5.2.2 不同混合液回流比(R)下运行效果 | 第61-62页 |
5.2.3 不同污泥回流比(r)下运行效果 | 第62-64页 |
5.2.4 不同填充率(PR)下运行效果 | 第64-66页 |
5.2.5 不同温度下运行效果 | 第66-70页 |
5.3 MBBR工艺优化控制方案 | 第70-72页 |
5.4 优化控制方案模拟与验证 | 第72-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总结、问题与建议 | 第75-79页 |
6.1 总结 | 第75-77页 |
6.2 问题与建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