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基于模拟微重力响应下毕赤酵母外源蛋白质高效表达系统的调控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7页
    1.1 毕赤酵母高效表达外源蛋白质研究策略第12-20页
        1.1.1 毕赤酵母基因表达元件第13-17页
        1.1.2 毕赤酵母表达宿主选择与改造第17-19页
        1.1.3 外源基因的改造第19页
        1.1.4 发酵条件优化第19-20页
    1.2 微重力及模拟微重力的生物学研究第20-25页
        1.2.1 微重力及模拟微重力第20-21页
        1.2.2 微重力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第21-25页
    1.3 组学数据的挖掘与应用第25页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2章 SMG环境下组成型毕赤酵母外源蛋白质表达研究第27-49页
    引言第27页
    2.1 材料第27-32页
    2.2 方法第32-4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0-48页
        2.3.1 产木聚糖酶和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毕赤酵母菌株构建第40-41页
        2.3.2 SMG环境下反应器转速对毕赤酵母生长的影响第41-42页
        2.3.3 SMG环境下碳源对毕赤酵母生长的影响第42-43页
        2.3.4 SMG环境下毕赤酵母葡萄糖利用率第43-44页
        2.3.5 SMG环境下不同类型毕赤酵母外源蛋白质产量比较第44-45页
        2.3.6 SMG环境连续继代培养的毕赤酵母外源蛋白质产量第45-46页
        2.3.7 SMG环境下毕赤酵母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第46-47页
        2.3.8 SMG环境下毕赤酵母发酵液pH第47页
        2.3.9 SMG环境下毕赤酵母胞内活性氧第47-48页
    2.4 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SMG环境下诱导型毕赤酵母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第49-66页
    引言第49页
    3.1 材料第49-51页
    3.2 方法第51-5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5-60页
        3.3.1 诱导型毕赤酵母在SMG环境下外源蛋白质表达特点第55-56页
        3.3.2 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第56-60页
        3.3.3 RTFQ-PCR验证差异蛋白质第60页
    3.4 小结第60-66页
第4章 提高毕赤酵母外源蛋白质产量的辅助功能基因挖掘第66-84页
    引言第66页
    4.1 材料第66-68页
    4.2 方法第68-7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1-83页
        4.3.1 共表达辅助功能基因的载体构建第71-74页
        4.3.2 辅助基因对重组PGUS-P的影响第74-78页
        4.3.3 辅助基因对重组AtXYN的影响第78-79页
        4.3.4 辅助基因对重组PGUS-P糖基化修饰的影响第79-80页
        4.3.5 辅助基因对毕赤酵母生长的影响第80页
        4.3.6 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变化第80-82页
        4.3.7 辅助基因作用机理讨论第82-83页
    4.4 小结第83-84页
第5章 辅助基因共表达方式对毕赤酵母外源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第84-96页
    引言第84页
    5.1 材料第84-85页
    5.2 方法第85-8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9-95页
        5.3.1 共表达两个辅助基因对毕赤酵母产PGUS-P影响第89-90页
        5.3.2 共表达不同拷贝数辅助基因对毕赤酵母产PGUS-P影响第90-91页
        5.3.3 共表达辅助基因所用启动子类型对毕赤酵母产PGUS-P影响第91-93页
        5.3.4 不同碳源对毕赤酵母表达PGUS-P影响第93-94页
        5.3.5 高表达PGUS-P菌株在 2.5 L发酵罐产酶情况第94-95页
    5.4 小结第95-9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6.1 结论第96-97页
    6.2 创新点第97页
    6.3 对今后工作建议与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9页
附录第109-12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作者简介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教师教育学士后学位培养模式研究--以弗吉尼亚大学的五年制模式为例
下一篇:民族杂居区主体与非主体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研究--基于木里藏族自治县两所学校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