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盐酸二甲双胍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细胞与线粒体摄取的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缩略词(Abbreviation)第13-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0页
    1.1 盐酸二甲双胍的研究概述第14-16页
        1.1.1 盐酸二甲双胍简介第14页
        1.1.2 盐酸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第14-15页
        1.1.3 盐酸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机制第15-16页
    1.2 纳米给药系统第16-18页
        1.2.1 纳米给药第16页
        1.2.2 固体脂质纳米粒第16-17页
        1.2.3 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材料第17-18页
        1.2.4 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方法第18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盐酸二甲双胍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0-30页
    前言第20页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0-21页
        2.1.1 实验仪器第20页
        2.1.2 实验试剂第20-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23页
        2.2.1 色谱条件第21页
        2.2.2 盐酸二甲双胍储备液配制第21页
        2.2.3 HPLC法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1-22页
        2.2.4 精密度考察第22页
        2.2.5 重复性考察第22页
        2.2.6 稳定性考察第22页
        2.2.7 回收率实验第22-23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3-28页
        2.3.1 色谱条件选择第23-25页
        2.3.2 盐酸二甲双胍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5-26页
        2.3.3 精密度考察第26页
        2.3.4 重复性考察第26页
        2.3.5 稳定性考察第26-27页
        2.3.6 回收率实验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盐酸二甲双胍脂质纳米粒的制备第30-50页
    前言第30-31页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1-32页
        3.1.1 实验试剂第31页
        3.1.2 实验仪器第31-32页
    3.2 实验方法第32-35页
        3.2.1 盐酸二甲双胍纳米粒的制备第32-33页
            3.2.1.1 所需溶液配制第32页
            3.2.1.2 盐酸二甲双胍纳米粒制备第32-33页
        3.2.2 盐酸二甲双胍纳米粒的表征第33-35页
            3.2.2.1 盐酸二甲双胍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电位测定第33页
            3.2.2.2 透射电镜(TEM)观察盐酸二甲双胍纳米粒结构第33页
            3.2.2.3 盐酸二甲双胍纳米粒包封率的测定第33-34页
            3.2.3.4 盐酸二甲双胍纳米粒载药量的测定第34-35页
    3.3 实验结果第35-48页
        3.3.1 盐酸二甲双胍纳米粒处方筛选第35-45页
            3.3.1.1 有机溶剂的选择第35-36页
            3.3.1.2 脂质材料的选择第36-37页
            3.3.1.3 外水相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第37-38页
            3.3.1.4 脂质材料用量的选择第38-40页
            3.3.1.5 有机相用量的选择第40页
            3.3.1.6 内水相用量的选择第40-41页
            3.3.1.7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选择第41-42页
            3.3.1.8 盐酸二甲双胍用量的选择第42-43页
            3.3.1.9 超声条件的考察第43-45页
            3.3.1.10 最佳制备工艺的确立第45页
        3.3.2 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第45-47页
        3.3.3 TEM观察纳米粒结果第47页
        3.3.4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量结果第47-48页
    3.4 分析与讨论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盐酸二甲双胍及纳米粒的细胞与线粒体摄取第50-63页
    前言第50-51页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1-52页
        4.1.1 实验试剂第51-52页
        4.1.2 实验仪器第52页
    4.2 实验方法第52-57页
        4.2.1 所需溶液配制第52页
        4.2.2 细胞株的复苏与培养第52页
        4.2.3 MTT法测定半数致死量(IC50 )第52-54页
        4.2.4 原药的细胞及线粒体摄取第54-56页
            4.2.4.1 色谱条件第54页
            4.2.4.2 细胞样品的制备第54页
            4.2.4.3 细胞样品的处理第54-55页
            4.2.4.4 线粒体样品的制备第55-56页
            4.2.4.5 线粒体样品的处理和测定第56页
        4.2.5 纳米粒的细胞及线粒体摄取第56-57页
            4.2.5.1 色谱条件第56页
            4.2.5.2 细胞样品的制备第56页
            4.2.5.3 细胞样品的处理与测定第56-57页
            4.2.5.4 线粒体样品的制备第57页
            4.2.5.5 线粒体样品的处理与测定第57页
    4.3 实验结果第57-61页
        4.3.1 细胞摄取原药及纳米粒的结果第57-59页
        4.3.2 线粒体摄取原药及纳米粒的结果第59-61页
    4.4 分析与讨论第61-63页
全文小结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普通髙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变革及其完善研究--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文本为基础
下一篇: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