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事件系统的故障可恢复性诊断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2-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1.3.2 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 2.1 自动机 | 第16-17页 |
| 2.2 可恢复性 | 第17-20页 |
| 2.2.1 可恢复性的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 2.2.2 周期可恢复性 | 第19-20页 |
| 2.3 模糊自动机 | 第20-22页 |
| 2.3.1 模糊理论 | 第20-21页 |
| 2.3.2 模糊自动化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离散事件系统的故障一次可恢复性诊断 | 第23-35页 |
| 3.1 一次可恢复性定义 | 第23-25页 |
| 3.2 一次可恢复性的诊断策略 | 第25-30页 |
| 3.2.1 基于不可区分串的一次可恢复性诊断 | 第25-28页 |
| 3.2.2 基于可恢复性诊断器的一次可恢复性诊断 | 第28-30页 |
| 3.3 实例验证 | 第30-3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4章 离散事件系统的故障可恢复性控制 | 第35-48页 |
| 4.1 可恢复性控制的形式化 | 第35-38页 |
| 4.2 可恢复性控制器的构造 | 第38-42页 |
| 4.3 系统的可恢复性控制方案 | 第42-43页 |
| 4.4 可恢复性控制实例 | 第43-4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模糊离散事件系统的可恢复性 | 第48-63页 |
| 5.1 模糊可恢复性的形式化 | 第48-52页 |
| 5.1.1 模糊可恢复性诊断程度集 | 第48-49页 |
| 5.1.2 模糊可恢复性诊断程度算法 | 第49-51页 |
| 5.1.3 模糊可恢复性 | 第51-52页 |
| 5.2 模糊可恢复性诊断器的构造 | 第52-54页 |
| 5.3 模糊可恢复性诊断分析 | 第54-60页 |
| 5.4 实例验证 | 第60-62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 6.1 论文总结 | 第63-64页 |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与科学基金项目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