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论 | 第21-3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4-2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重点难点 | 第27-2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7页 |
二、研究的重难点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28-30页 |
一、创新点 | 第28-29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第一章 文献述评 | 第30-41页 |
第一节 制度质量(有效性)对比较优势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30-32页 |
一、制度质量构成一国比较优势的来源 | 第30-31页 |
二、制度质量差异导致企业生产率差异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制度质量(有效性)对贸易模式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32-35页 |
一、制度质量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 | 第32-33页 |
二、制度同质性影响双边贸易关系 | 第33-34页 |
三、制度质量影响企业内生边界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制度质量(有效性)影响异质性的文献综述 | 第35-36页 |
一、产品行业的异质性影响制度作用 | 第35-36页 |
二、制度质量影响区域发展异质性 | 第36页 |
第四节 制度质量稳定性对贸易模式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36-38页 |
一、制度稳定性状态机理 | 第37页 |
二、制度稳定性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五节 现有研究述评 | 第38-41页 |
一、系统性不足 | 第38页 |
二、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 | 第38-39页 |
三、缺乏对制度质量波动性的动态研究 | 第39页 |
四、国内研究相对滞后 | 第39页 |
五、测度困难 | 第39-40页 |
六、忽视了出口企业类型的差异 | 第40-41页 |
第二章 引入制度质量的异质性企业出口贸易模型 | 第41-66页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41-47页 |
一、比较优势模型引入制度因素的作用机制 | 第41-42页 |
二、引力模型引入制度因素的作用机制 | 第42-43页 |
三、垄断竞争模型引入制度因素的作用机制 | 第43-45页 |
四、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引入制度因素的作用机制 | 第45-46页 |
五、不完全契约模型引入制度因素的作用机制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假设条件设定 | 第47-49页 |
一、消费者、生产者和经销商的假设条件 | 第47-48页 |
二、合作关系的假设条件 | 第48-49页 |
第三节 模型基本框架 | 第49-55页 |
一、封闭市场母国生产商的行为 | 第49-53页 |
二、开放市场母国生产商的行为 | 第53-54页 |
三、开放市场经销商的行为 | 第54-55页 |
第四节 母国市场均衡条件与母国生产商出口选择的理论机理 | 第55-61页 |
一、母国封闭市场均衡条件 | 第56-57页 |
二、母国开放市场均衡条件 | 第57-58页 |
三、母国市场均衡 | 第58-60页 |
四、母国生产商的贸易选择 | 第60-61页 |
第五节 出口市场伙伴关系生存概率的理论机理 | 第61-63页 |
一、出口市场伙伴关系无条件生存概率 | 第61页 |
二、出口市场伙伴关系的条件生存概率 | 第61-63页 |
第六节 出口市场出口量、出口增长率与声誉建立的理论机理 | 第63-66页 |
一、出口市场母国生产商初始出口量 | 第63-64页 |
二、出口市场母国生产商每期出口量 | 第64页 |
三、出口市场外国经销商声誉的建立 | 第64-65页 |
四、出口市场母国生产商出口增长率 | 第65-66页 |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特征事实 | 第66-86页 |
第一节 使用数据库及样本筛选 | 第66-69页 |
一、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 第66-67页 |
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 | 第67-68页 |
三、CEPⅡ数据库 | 第68页 |
四、样本的合并和筛选 | 第68-69页 |
第二节 中国企业生产率的指标测度 | 第69-77页 |
一、现有文献对中国企业生产率指标的测算 | 第69-74页 |
二、中国企业生产率的指标测度 | 第74-77页 |
第三节 中国制度扭曲度的指标测度 | 第77-79页 |
一、现有文献对中国制度质量指标的测算 | 第77-78页 |
二、中国制度扭曲度的指标测度 | 第78-79页 |
第四节 国际间国家制度质量的指标测度 | 第79-86页 |
一、现有文献对国际间国家制度质量指标的测算 | 第79-82页 |
二、国家制度质量的指标测度 | 第82-86页 |
第四章 母国制度质量对企业生产率和出口选择的影响 | 第86-107页 |
第一节 实证检验 | 第86-89页 |
一、模型建立及变量的选取 | 第86-87页 |
二、计量结果报告与分析 | 第87-89页 |
第二节 稳健性检验 | 第89-96页 |
一、改变估计方法:随机FGLS和BE | 第89-90页 |
二、改变生产率测度:LP法全要素生产率 | 第90-91页 |
三、分位数回归:QR | 第91-93页 |
四、滞后回归 | 第93-94页 |
五、改变技术创新测度:研发费用 | 第94-96页 |
第三节 回归结果的异质性 | 第96-104页 |
一、不同企业规模 | 第96-97页 |
二、不同企业年龄 | 第97-98页 |
三、不同企业所有制 | 第98-99页 |
四、不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 第99-100页 |
五、不同贸易方式 | 第100-101页 |
六、不同经济区域 | 第101-103页 |
七、不同行业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伙伴国制度质量对企业出口生存概率的动态影响 | 第107-131页 |
第一节 实证检验 | 第107-114页 |
一、模型建立 | 第107-108页 |
二、变量的选取 | 第108-112页 |
三、计量模结果报告与分析 | 第112-114页 |
第二节 稳健性检验 | 第114-121页 |
一、改变国家制度质量替代变量:CPI腐败觉察指数 | 第114-116页 |
二、去掉内生变量exp_t0_(idt) | 第116-117页 |
三、滞后回归 | 第117-119页 |
四、改变出口经验形式 | 第119-121页 |
第三节 回归结果的异质性 | 第121-128页 |
一、不同企业规模 | 第121-122页 |
二、不同企业年龄 | 第122-123页 |
三、不同企业所有制 | 第123-124页 |
四、不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 第124-125页 |
五、不同贸易方式 | 第125-126页 |
六、不同经济区域 | 第126-127页 |
七、不同行业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1页 |
第六章 伙伴国制度质量对企业出口量和增长率的动态影响 | 第131-152页 |
第一节 实证检验 | 第131-134页 |
一、模型建立和变量的选取 | 第131-132页 |
二、计量模结果报告与分析 | 第132-134页 |
第二节 稳健性检验 | 第134-140页 |
一、改变国家制度质量替代变量:CPI腐败觉察指数 | 第134-136页 |
二、去掉内生变量 | 第136-137页 |
三、滞后回归 | 第137-138页 |
四、改变出口经验形式 | 第138-140页 |
第三节 回归结果的异质性 | 第140-148页 |
一、不同企业规模 | 第140-141页 |
二、不同企业年龄 | 第141-143页 |
三、不同企业所有制 | 第143-144页 |
四、不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 第144-145页 |
五、不同贸易方式 | 第145-146页 |
六、不同经济区域 | 第146-147页 |
七、不同行业 | 第147-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52-160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52-156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156-158页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3-174页 |
附录 | 第174-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