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9页 |
1.3.1 禾‐豆混播生理生态学机制 | 第11-13页 |
1.3.2 禾‐豆混播根系的生长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 第13-19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19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2.4.1 光合生理日变化 | 第21页 |
2.4.2 叶水势日变化 | 第21页 |
2.4.3 地上部分生物量 | 第21页 |
2.4.4 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 第21页 |
2.4.5 土壤水分 | 第21-22页 |
2.4.6 根系生物量 | 第22页 |
2.4.7 根系形态指标 | 第22-23页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不同混播比例下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生理生态特征 | 第24-31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3.2.1 不同混播比例下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的叶水势日变化特征 | 第24-26页 |
3.2.2 不同混播比例下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的光合日变化特征 | 第26-28页 |
3.3 讨论 | 第28-29页 |
3.3.1 不同混播比例下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的叶水势日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3.3.2 不同混播比例下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的光合日变化特征 | 第29页 |
3.4 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不同混播比例下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根系特征 | 第31-41页 |
4.1 引言 | 第31-3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4.2.1 不同混播比例下两乡土草的根系生物量年变化 | 第32-33页 |
4.2.2 不同混播比例下达乌里胡枝子和白羊草根系空间分布 | 第33-36页 |
4.2.3 不同混播比例下达乌里胡枝子根系形态特征 | 第36-39页 |
4.3 讨论 | 第39-40页 |
4.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不同混播比例下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种间关系 | 第41-45页 |
5.1 引言 | 第4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5.2.1 两物种地上部分种间竞争作用 | 第41-42页 |
5.2.2 两物种地下部分种间竞争作用 | 第42-43页 |
5.2.3 混播草地根冠比(RSR)随混播比例变化 | 第43-44页 |
5.3 讨论 | 第44页 |
5.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6.1 结论 | 第45页 |
6.2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