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龙门山构造带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8页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17-19页 |
2.1.1 龙门山构造带 | 第17-18页 |
2.1.2 松潘-甘孜褶皱带 | 第18页 |
2.1.3 川西前陆盆地 | 第18-19页 |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19-28页 |
2.2.1 研究区构造位置 | 第19-20页 |
2.2.2 研究区地层 | 第20-26页 |
2.2.3 区域构造动力学演化 | 第26-28页 |
第3章 唐王寨向斜构造特征 | 第28-40页 |
3.1 唐王寨向斜剖面特征 | 第28-35页 |
3.2 唐王寨向斜平面特征 | 第35-40页 |
第4章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 第40-56页 |
4.1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模型分析 | 第40页 |
4.2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 | 第40-42页 |
4.3 材料选择 | 第42页 |
4.4 实验过程及探讨 | 第42-52页 |
4.4.1 实验一:单轴单向挤压的构造物理模拟 | 第42-45页 |
4.4.2 实验二:垂直隆升叠加单轴向挤压构造物理模拟 | 第45-48页 |
4.4.3 实验三:垂直隆升的构造物理模拟 | 第48-52页 |
4.5 唐王寨向斜的动力学成因机制 | 第52-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