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获得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导论第14-30页
    一、问题提出第14-17页
        (一)教学文化建设的必然需求第15-16页
        (二)新旧教学理论所隐含教学价值取向研究的应然突破第16页
        (三)教学实践中对于各种教学方式选择应用的实然要求第16-17页
    二、文献研究与启示第17-24页
        (一)关于教学价值取向的研究第17-21页
        (二)获得或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相关研究第21-23页
        (三)文献评述第23-24页
    三、研究设计第24-30页
        (一)研究思路第24页
        (二)概念界定第24-25页
        (三)研究方法第25-26页
        (四)研究目的第26-27页
        (五)研究意义第27-30页
第一章 教学价值取向辨析第30-44页
    一、文化学视域下的教学第30-33页
        (一)教学文化的价值层面第31-32页
        (二)教学文化的思维层面第32页
        (三)教学文化的行为层面第32页
        (四)作为教学指引的教学价值取向第32-33页
    二、教学价值取向的理论阐述第33-38页
        (一)价值第33-35页
        (二)教育价值与教学价值第35-36页
        (三)教学价值观与教学价值取向第36-38页
    三、获得教学价值取向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第38-44页
        (一)获得教学价值取向第39-41页
        (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第41-44页
第二章 获得教学价值取向第44-76页
    一、获得教学价值取向的源与流第44-49页
        (一)追求知识获得的古代教学思想第44-45页
        (二)近代教学中知识获得教学理论的建立第45-47页
        (三)现代教学中获得教学理论的发展第47-49页
    二、获得教学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第49-53页
        (一)哲学基础第49-51页
        (二)心理学基础第51-52页
        (三)教育学基础第52-53页
    三、教学文化视野下的获得教学价值取向分析第53-55页
        (一) 一切为了学生获得的价值观第54页
        (二)权威控制下的收敛性思维模式第54页
        (三)预设目标下传递的行为方式第54-55页
    四、获得教学价值取向的表现第55-76页
        (一)充实个体的教学目标观第55-60页
        (二)“传”、“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观第60-64页
        (三)充分预设的教学过程观第64-69页
        (四)等级制度下的授受的师生观第69-71页
        (五)强调竞争的总结性教学评价观第71-76页
第三章 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第76-114页
    一、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的源与流第76-80页
        (一)古代的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第76-78页
        (二)近代的注重内在动机下直接经验的学习第78-79页
        (三)现代的强调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第79-80页
    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第80-85页
        (一)哲学基础第80-82页
        (二)心理学基础第82-84页
        (三)教育学基础第84-85页
    三、教学文化视野下的参与教学价值取向分析第85-87页
        (一)一切为了学生参与的价值观第85-86页
        (二)自主平等下的关系性思维模式第86-87页
        (三)生成目标下互动的行为方式第87页
    四、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的表现第87-114页
        (一)促进个体生长的教学目标观第87-93页
        (二)强调互动参与的教学方式观第93-98页
        (三)互动交往下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第98-103页
        (四)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师生观第103-108页
        (五)强调共同心理建构的形成性教学评价观第108-114页
第四章 获得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的现实冲突第114-156页
    一、获得和参与教学价值取现实问题调研第114-143页
        (一)调研方案设计第114-115页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第115-141页
        (三)结论与讨论第141-143页
    二、获得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冲突的原因第143-147页
        (一)社会转型与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第144-145页
        (二)教学主体需求的多样性第145-146页
        (三)教学客体的限制性第146页
        (四)教学价值评价的滞后性第146-147页
    三、获得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冲突的特征第147-151页
        (一)深层潜隐性第147-149页
        (二)逆转生成性第149-150页
        (三)可调适性第150-151页
    四、获得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评价第151-156页
        (一)获得教学价值取向的困境第151-152页
        (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的反思第152-153页
        (三)从冲突走向融合第153-156页
第五章 获得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的融合第156-184页
    一、获得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的融合原则第156-158页
        (一)正视并科学应对冲突第156-157页
        (二)在对话中求同存异第157页
        (三)以“核心素养”概念来统整“获得”和“参与”第157-158页
    二、和合生一的融合策略第158-166页
        (一)和合生一的内涵第160-161页
        (二)和合生一的实现第161-164页
        (三)学科知识获得与学科活动参与的融合第164-165页
        (四)单向收敛和双向互动的融合第165页
        (五)预设传递和互动生成的融合第165-166页
    三、获得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融合在教学中的表现第166-171页
        (一)个体充实与生长和合的教学目标观第166-168页
        (二)单向传受与互动参与和合的教学方式观第168页
        (三)预设与生成和合的教学过程观第168-169页
        (四)规约制度与合法参与和合的师生观第169-170页
        (五)竞争与协同和合的教学评价观第170-171页
    四、获得和参与教学价值取向融合的条件保障第171-184页
        (一)成为智慧型教师第171-175页
        (二)作为主动学习者的学生第175-179页
        (三)因需而变的教学过程第179-184页
结语与展望第184-186页
参考文献第186-194页
附录第194-202页
后记第202-20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课堂育人的文化品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内隐学习的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