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内 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外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生态文明基本理论概述 | 第15-24页 |
一、生态文明的起源及内涵与特征 | 第15-16页 |
(一)生态文明的起源 | 第15-16页 |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 第16页 |
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理论依据 | 第16-21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17-18页 |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 第18-21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和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21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特征 | 第21-22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探索历程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和现状分析 | 第24-33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 第24-26页 |
(一)当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 第24页 |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24-25页 |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 第25页 |
(四)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 第25-26页 |
(五)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必要举措 | 第26页 |
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 第26-29页 |
(一)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严峻 | 第26-27页 |
(二)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异常 | 第27页 |
(三)土壤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 第27-28页 |
(四)生物种类多样性受损 | 第28页 |
(五)能源消耗过度 | 第28-29页 |
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一)人口增长的压力 | 第29页 |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 | 第29-30页 |
(三)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 | 第30-31页 |
(四)生态保护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 第31页 |
(五)生态保护国际参与机制的不健全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 第33-42页 |
一、强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识 | 第33-34页 |
(一)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识 | 第33页 |
(二)加强对公民进行生态文明道德教育 | 第33-34页 |
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 | 第34-35页 |
(一)立法科学、规范法治程序 | 第34-35页 |
(二)执法严格、保障法律实施 | 第35页 |
(三)司法公正、维护制度权威 | 第35页 |
(四)遵法守法、培育法治意识 | 第35页 |
三、倡导社会主义文明生活方式 | 第35-37页 |
(一)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 第36页 |
(二)营造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 | 第36-37页 |
(三)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发展 | 第37页 |
四、创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色生产方式 | 第37-39页 |
(一)优化产业结构 | 第37-38页 |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38页 |
(三)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第38-39页 |
(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发展 | 第39页 |
五、加强生态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作 | 第39-40页 |
(一)加强污染防治工作 | 第39-40页 |
(二)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 第40页 |
(三)推动生态修复工作 | 第40页 |
六、加强国际合作,共建生态文明 | 第40-42页 |
(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 第40页 |
(二)转变合作观念、创新合作模式 | 第40-41页 |
(三)发挥中国大国影响力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