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 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 国外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 国内针叶树体胚发生及植株再生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2 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2-13页 |
2.2 胚性愈伤组织的保持和增殖 | 第13页 |
2.3 体细胞胚的成熟 | 第13-14页 |
2.4 体细胞胚的萌发和植株再生 | 第14页 |
3 黑松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抗性黑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第16-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1.1 外植体来源 | 第16页 |
1.2 外植体的处理 | 第16-17页 |
1.3 合子胚发育阶段检测与观察 | 第17页 |
1.4 球果不同采集期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7页 |
1.5 不同抗性家系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7页 |
1.6 培养条件与数据分析 | 第1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7-21页 |
2.1 抗性黑松合子胚不同发育阶段的检测 | 第17-19页 |
2.2 球果不同采集期(发育阶段)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9页 |
2.3 不同抗性家系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19-20页 |
2.4 抗性黑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过程观察 | 第20-2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抗性黑松胚性愈伤组织增殖与维持 | 第23-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1.1 材料来源 | 第23页 |
1.2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对ESM增殖的影响 | 第23页 |
1.2.1 不同浓度 2,4-D对ESM增殖的影响 | 第23页 |
1.2.2 不同浓度NAA对ESM增殖的影响 | 第23页 |
1.3 抗性黑松ESM增殖曲线 | 第23页 |
1.4 ESM组织形态和细胞学观察 | 第23-24页 |
1.5 培养条件与方法 | 第24页 |
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2.1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对ESM增殖的影响 | 第24-26页 |
2.1.1 不同浓度 2,4-D对ESM增殖的影响 | 第24-25页 |
2.1.2 不同浓度NAA对ESM增殖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 抗性黑松ESM增殖曲线 | 第26-27页 |
2.3 ESM组织形态和细胞学差异观察 | 第2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7-30页 |
第四章 抗性黑松体细胞胚诱导与成熟 | 第30-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1.1 材料来源 | 第30页 |
1.2 不同浓度的麦芽糖对体胚诱导与成熟的影响 | 第30页 |
1.3 不同浓度的肌醇对体胚诱导与成熟的影响 | 第30页 |
1.4 不同浓度的ABA和PEG互作对体胚诱导与成熟的影响 | 第30-31页 |
1.5 不同浓度的GA_3、GA_(4+7)对体胚诱导与成熟的影响 | 第31页 |
1.6 体胚发育与成熟过程的细胞学观测 | 第31页 |
1.7 培养条件与数据处理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2.1 不同浓度的麦芽糖对体胚诱导与成熟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 不同浓度的肌醇对体胚诱导与成熟的影响 | 第32-34页 |
2.3 不同浓度的ABA和PEG互作对体胚诱导与成熟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 不同浓度的GA_3、GA_(4+7)对体胚诱导与成熟的影响 | 第35-36页 |
2.5 体胚发育与成熟过程的细胞学观测 | 第36-3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抗性黑松体细胞胚萌发与植株再生 | 第39-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1.1 材料来源 | 第39页 |
1.2 麦芽糖、活性炭(AC)对黑松体胚萌发的影响 | 第39页 |
1.2.1 不同浓度麦芽糖对黑松体胚萌发的影响 | 第39页 |
1.2.2 不同浓度活性炭(AC)对黑松体胚萌发的影响 | 第39页 |
1.3 黑松体胚生根培养与植株再生 | 第39页 |
1.4 培养条件与数据统计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2.1 麦芽糖、活性炭(AC)对黑松体胚萌发的影响 | 第40-42页 |
2.1.1 不同浓度麦芽糖对黑松体胚萌发的影响 | 第41页 |
2.1.2 不同浓度活性炭(AC)对黑松体胚萌发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 黑松体胚生根培养与植株再生 | 第42-4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1 主要结论 | 第44-45页 |
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45-46页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46-47页 |
附图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