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7-33页 |
| 1.1 引言 | 第17-20页 |
| 1.2 多胞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 1.2.1 多胞材料的准静态行为 | 第20-21页 |
| 1.2.2 多胞材料的动态实验研究 | 第21-23页 |
| 1.2.3 多胞材料一维冲击波模型 | 第23-25页 |
| 1.2.4 多胞材料的有限元模型 | 第25-26页 |
| 1.3 波传播法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 1.4 多胞复合结构的应用及力学性能 | 第29-31页 |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简介 | 第31-33页 |
| 第2章 通过波传播法研究多胞材料的动态应力应变状态 | 第33-59页 |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 2.2 LAGRANGIAN分析法 | 第34-39页 |
| 2.2.1 基于路径线法的“lsv+nv”Lagrangian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 2.2.2 基于路径线法的“nv+T_0”Lagrangian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2.2.3 “lsv+nv”Lagrangian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 2.3 有限元模型及TAYLOR冲击实验 | 第39-42页 |
| 2.4 多胞材料的LAGRANGIAN分析 | 第42-49页 |
| 2.4.1 基于“lsv+nv”Lagrangian分析法的结果 | 第42-45页 |
| 2.4.2 局部应力应变曲线的有效性 | 第45-48页 |
| 2.4.3 局部应力应变关系 | 第48-49页 |
| 2.5 讨论和分析 | 第49-58页 |
| 2.5.1 典型局部应力应变曲线 | 第49-52页 |
| 2.5.2 波前波后应力状态点 | 第52-54页 |
| 2.5.3 波前波后的动态应力应变状态点 | 第54-55页 |
| 2.5.4 应变率效应和速率效应 | 第55-58页 |
| 2.6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3章 多胞材料冲击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 第59-73页 |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 3.2 多胞材料应力应变行为 | 第60-66页 |
| 3.2.1 多胞材料准静态应力应变行为 | 第60-61页 |
| 3.2.2 多胞材料动态应力应变行为 | 第61-66页 |
| 3.3 基于D-R-PH模型的理论推导 | 第66-69页 |
| 3.3.1 直接撞击实验 | 第66-68页 |
| 3.3.2 质量块冲击实验 | 第68-69页 |
| 3.4 D-R-PH模型参数的实验确定 | 第69-71页 |
| 3.5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4章 多胞牺牲层的抗爆炸分析 | 第73-91页 |
| 4.1 引言 | 第73-74页 |
| 4.2 多胞牺牲层塑性冲击波理论模型 | 第74-77页 |
| 4.2.1 多胞材料应力应变关系 | 第74页 |
| 4.2.2 多胞牺牲层抗爆炸模型 | 第74-77页 |
| 4.3 基于胞元的有限元模型 | 第77-79页 |
| 4.4 基于R-PH模型的多胞牺牲层 | 第79-87页 |
| 4.4.1 多胞牺牲层的理论结果 | 第79-81页 |
| 4.4.2 基于R-PH模型的参数分析 | 第81-84页 |
| 4.4.3 与R-PP-L模型的比较 | 第84-87页 |
| 4.5 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87-88页 |
| 4.6 小结 | 第88-91页 |
| 第5章 多胞牺牲层临界长度 | 第91-103页 |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 5.2 牺牲层临界长度的量纲分析 | 第92-96页 |
| 5.3 牺牲层临界长度的渐近解 | 第96-98页 |
| 5.4 与有限元结果比较 | 第98-102页 |
| 5.5 小结 | 第102-103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03-105页 |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8页 |
| 致谢 | 第118-11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