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文本·身体—后结构视野中的柏桦诗歌艺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柏桦诗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二、罗兰·巴特后结构主义思想概要 | 第13-15页 |
三、本文研究方法、内容及观点 | 第15-19页 |
第一章 柏桦诗歌的符号研究 | 第19-31页 |
第一节 反作者中心神话和去中心化 | 第19-24页 |
一、为什么是柏桦 | 第19-21页 |
二、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突破与柏桦的诗歌 | 第21-24页 |
第二节 柏桦诗歌符号的自指性 | 第24-31页 |
一、柏桦诗歌中空洞的符号 | 第24-27页 |
二、柏桦诗歌中颓废的符号 | 第27-31页 |
第二章 柏桦诗歌的文本研究 | 第31-51页 |
第一节 文本的序列符码与非序列符码 | 第31-41页 |
一、阐释符码与行动符码 | 第31-34页 |
二、象征符码、意素符码、文化符码 | 第34-38页 |
三、柏桦诗歌的文本结构问题 | 第38-41页 |
第二节 柏桦诗歌文本的互文性分析 | 第41-51页 |
一、文本的可写性与可读性 | 第41-47页 |
二、能指的星河:《一点墨》互文性分析 | 第47-51页 |
第三章 柏桦诗歌的身体研究 | 第51-70页 |
第一节 文本是一种织物 | 第51-58页 |
一、逸乐与身体:世俗性和享乐主义 | 第51-55页 |
二、爆裂与散开:诗歌中的事件与戏剧化 | 第55-58页 |
第二节 展面与刺点:二元结构的诗歌文本 | 第58-70页 |
一、从剧照的“电影性”到诗歌的“诗性” | 第58-62页 |
二、柏桦诗歌中刺点与身体性 | 第62-70页 |
结语:一个唯美主义者和他的诗歌文本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后记 | 第79-81页 |
附: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