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现代教学论与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 | 第15-17页 |
1.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 | 第15页 |
2.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 | 第15-16页 |
3.现代教学论与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的关系 | 第16-17页 |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17页 |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7-19页 |
1.有利于深化对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的认识 | 第17页 |
2.有利于借鉴和吸收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经验 | 第17-18页 |
3.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沟通 | 第18-19页 |
一、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目标分析 | 第19-27页 |
(一)现代教学论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 第19-22页 |
1.语文教学目标的本质 | 第19页 |
2.语文教学目标的分类 | 第19-21页 |
3.语文教学目标的核心 | 第21-22页 |
(二)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目标分析 | 第22-24页 |
1.“读写结合”教学目标体系分析 | 第22-23页 |
2.“读写结合”课时教学目标分析 | 第23-24页 |
(三)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目标设置和表述的特点 | 第24-26页 |
1.教学目标设置方面 | 第24-25页 |
2.教学目标陈述方面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二、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分析 | 第27-39页 |
(一)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及其确定的依据 | 第27-32页 |
1.现代教学论的语文教学内容观 | 第27-28页 |
2.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 | 第28页 |
3.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 第28-32页 |
(二)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分析 | 第32-38页 |
1.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的构成 | 第32-37页 |
2.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内容评价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三、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过程分析 | 第39-51页 |
(一)现代教学论的“读写结合”学习过程观 | 第39-42页 |
1.阅读过程 | 第39-41页 |
2.写作过程 | 第41页 |
3.读写结合过程 | 第41-42页 |
(二)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过程解析 | 第42-48页 |
1.阅读、观察、思考、表达一体化 | 第42-43页 |
2.读写同步,读、仿、写三步转换 | 第43页 |
3.读写结合五(六)步系列训练 | 第43-44页 |
4.单元分组导练 | 第44-46页 |
5.精读课文课堂教学过程 | 第46-48页 |
(三)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过程的特点 | 第48-50页 |
1.“读写结合”教学全程体现两大统一 | 第48-50页 |
2.“读写结合”课时教学过程体现三大特点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四、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分析 | 第51-61页 |
(一)现代教学论的“读写结合”学习条件观 | 第51-53页 |
1.阅读理解的条件 | 第51-52页 |
2.有效写作的条件 | 第52-53页 |
3.“读写结合”的条件 | 第53页 |
(二)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方法评析 | 第53-60页 |
1.从各类语文知识学习的角度评析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方法 | 第53-57页 |
2.从各项读写技能训练的角度评析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方法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五、回顾与展望 | 第61-67页 |
(一)关于读写结合 | 第61-62页 |
(二)关于语文教学 | 第62-65页 |
1.语文教学目标方面 | 第62页 |
2.语文教学内容方面 | 第62-63页 |
3.语文教学过程方面 | 第63页 |
4.语文教学方法方面 | 第63-65页 |
(三)必要的补充 | 第65页 |
(四)研究反思及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