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金属玻璃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1.3 金属玻璃的塑性变形机理 | 第14-16页 |
1.4 金属玻璃的塑性变形行为 | 第16-20页 |
1.4.1 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 | 第16-19页 |
1.4.2 非均匀变形的塑性动力学行为 | 第19-20页 |
1.5 金属玻璃的断裂行为 | 第20-23页 |
1.6 本研究组的研究基础和实验条件 | 第23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6页 |
第二章 非均匀结构对金属玻璃塑性流变行为的影响 | 第26-57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与实验过程 | 第27-29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56页 |
2.3.1 纳米压痕实验 | 第29-32页 |
2.3.2 锯齿流变的动力学行为 | 第32-37页 |
2.3.3 剪切转变区体积与动力学行为的关系 | 第37-39页 |
2.3.4 应变突变的累积概率分布 | 第39-40页 |
2.3.5 特征应变突变与基本变形单元的关系 | 第40-42页 |
2.3.6 纳米压痕形貌图 | 第42-45页 |
2.3.7 剪切应变场的演化 | 第45-51页 |
2.3.8 剪切带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51-54页 |
2.3.9 剪切应变场对断裂行为的影响 | 第54-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重离子辐照对金属玻璃非均匀结构的调控 | 第57-86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58-6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62-74页 |
3.3.1 重离子辐照下金属玻璃的结构演化 | 第62-68页 |
3.3.2 微米柱压缩实验 | 第68页 |
3.3.3 透射电镜下原位拉伸实验 | 第68-70页 |
3.3.4 纳米压痕实验 | 第70-74页 |
3.4 讨论 | 第74-82页 |
3.4.1 辐照诱发的粘性流动 | 第74-75页 |
3.4.2 自由体积随时间的演化 | 第75-77页 |
3.4.3 纳米压入下的锯齿流变行为 | 第77-82页 |
3.5 影响实验结果的一些因素 | 第82-85页 |
3.5.1 FIB对透射电镜样品的影响 | 第82-83页 |
3.5.2 电子束对透射电镜原位拉伸样品延伸率的影响 | 第83页 |
3.5.3 未辐照基体弹性回复对纳米压痕的影响 | 第83-8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低温对金属玻璃非均匀结构的影响 | 第86-112页 |
4.1 引言 | 第86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86-87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7-110页 |
4.3.1 低温下的结构演化 | 第87-90页 |
4.3.2 结构演化与弹性性能之间的关系 | 第90-93页 |
4.3.3 变形单元的激活体积与温度的关系 | 第93-97页 |
4.3.4 变形单元的起源及微观变形机制 | 第97-101页 |
4.3.5 低温下金属玻璃强韧化的原因 | 第101-11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非均匀结构对金属玻璃裂纹扩展的影响 | 第112-131页 |
5.1 引言 | 第112-113页 |
5.2 金属玻璃裂纹扩展行为的原位观察 | 第113-130页 |
5.2.1 透射电镜下的裂纹扩展 | 第113-117页 |
5.2.2 裂纹尖端孔洞的形核与长大 | 第117-121页 |
5.2.3 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 | 第121-124页 |
5.2.4 纳米晶第二相对裂纹扩展的作用 | 第124-126页 |
5.2.5 脆性金属玻璃具有拉伸塑性的原因 | 第126-13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31-13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1-132页 |
6.2 本论文创新点 | 第132页 |
6.3 展望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第158-1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