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痛宁颗粒的药学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与治疗 | 第12-13页 |
1.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第12-13页 |
1.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 第13页 |
2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第13-15页 |
2.1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13-14页 |
2.2 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药 | 第14-15页 |
2.3 偏头痛处方的用药规律 | 第15页 |
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药学文献研究 | 第17-28页 |
1 处方组成 | 第17页 |
2 处方来源 | 第17页 |
3 功能主治 | 第17页 |
4 处方中各药味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4.1 川芎 | 第17-18页 |
4.2 赤芍 | 第18页 |
4.3 丹参 | 第18-19页 |
4.4 红花 | 第19页 |
4.5 细辛 | 第19-20页 |
4.6 制川乌、制草乌 | 第20页 |
4.7 蔓荆子 | 第20-21页 |
4.8 白芷 | 第21页 |
4.9 怀牛膝 | 第21-22页 |
5 主要药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5.1 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5.2 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6 制剂工艺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制剂工艺研究 | 第28-52页 |
1 剂型选择 | 第28页 |
2 饮片来源 | 第28页 |
3 工艺路线拟定 | 第28-29页 |
3.1 提取方法设计依据 | 第28-29页 |
3.2 工艺路线拟定 | 第29页 |
4 工艺路线的药效学评价 | 第29-3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4.3 安全性评价 | 第33-34页 |
5 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 第34-51页 |
5.1 仪器与试药 | 第34页 |
5.2 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第34-36页 |
5.3 乙醇提取工艺研究 | 第36-39页 |
5.4 水提取工艺研究 | 第39-44页 |
5.5 醇沉工艺研究 | 第44-46页 |
5.6 挥发油包合工艺研究 | 第46-49页 |
5.7 浓缩、干燥条件的选择 | 第4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成型工艺研究 | 第52-60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52页 |
2 辅料种类的选择 | 第52页 |
3 辅料用量的考察 | 第52页 |
4 辅料配伍的考察 | 第52-55页 |
4.1 颗粒剂的制备 | 第52页 |
4.2 吸湿性测定 | 第52-54页 |
4.3 三元混合辅料配比筛选 | 第54-55页 |
5 成型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55-56页 |
5.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5-56页 |
5.2 工艺验证 | 第56页 |
5.3 制剂处方的初步确定 | 第56页 |
6 临界相对湿度测定 | 第56-57页 |
7 中试生产研究 | 第57-59页 |
7.1 定痛宁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57-58页 |
7.2 中试生产工艺 | 第58页 |
7.3 工艺流程图 | 第58-59页 |
7.4 中试生产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第五章 质量标准研究 | 第60-76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60页 |
2 定性鉴别 | 第60-63页 |
2.1 性状 | 第60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60-63页 |
3 含量测定 | 第63-74页 |
3.1 阿魏酸的含量测定 | 第63-66页 |
3.2 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 | 第66-70页 |
3.3 芍药苷含量测定 | 第70-74页 |
4 质量检查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6-79页 |
1 结论 | 第76页 |
1.1 饮片来源及鉴定依据 | 第76页 |
1.2 制剂工艺研究 | 第76页 |
1.3 质量标准研究 | 第76页 |
2 讨论 | 第76-79页 |
2.1 制剂工艺研究 | 第77-78页 |
2.2 质量标准研究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