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手性氨基化合物不对称合成:从有机催化,金属催化到合并策略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第一章 手性氨基化合物的合成第8-49页
    1.1 前言第8-9页
    1.2 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进展第9-30页
        1.2.1 亚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研究进展第15-20页
        1.2.2 烯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研究进展第20-25页
        1.2.3 含氮杂环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研究进展第25-29页
        1.2.4 Rh参与的不对称催化氢化的机理研究第29-30页
    1.3 亚胺的不对称加成反应进展第30-40页
        1.3.1 不对称Vinylogous Mannich反应研究进展第32-37页
        1.3.2 亚胺的不对称膦氢化(Hydrophosphonylation)反应第37-40页
    1.4 总结第40-41页
    1.5 参考文献第41-49页
第二章 金鸡纳碱类催化剂催化的C=N不对称加成反应第49-72页
    2.1 奎宁催化的γ-丁烯酸内酯对N-磺酰亚胺的直接的Vinylogous Mannich反应第49-58页
        2.1.1 课题选择第49-51页
        2.1.2 结果与讨论第51-57页
        2.1.3 小结第57-58页
    2.2 奎宁丁催化的亚磷酸二苯酯对腙的膦氢化反应第58-61页
        2.2.1 课题选择第58-59页
        2.2.2 结果与讨论第59-60页
        2.2.3 小结第60-61页
    2.3 实验部分第61-70页
    2.4 参考文献第70-72页
第三章 一类新型的二茂铁双膦硫脲配体的设计和合成第72-94页
    3.1 课题选择第72-78页
        3.1.1 金属催化剂与烯胺催化的有机催化剂合并第74-76页
        3.1.2 金属催化剂与亚胺催化的有机催化剂合并第76页
        3.1.3 金属催化剂与氢键(Br(?)nsted Acid)催化的有机催化剂合并第76-77页
        3.1.4 金属催化剂与氢键(Thiourea)催化的有机催化剂合并第77页
        3.1.5 立题依据第77-78页
    3.2 配体的设计和合成第78-85页
        3.2.1 金属催化中心设计第78-81页
        3.2.2 有机催化中心设计第81-83页
        3.2.3 配体的合成第83-85页
    3.3 小结第85-86页
    3.4 实验部分第86-91页
    3.5 参考文献第91-94页
第四章 Rh催化的氢键作用参与的取代硝基烯烃的不对称氢化反应第94-107页
    4.1 课题选择第94-97页
        4.1.1 手性硝基化合物的制备第94-96页
        4.1.2 立题依据第96-9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97-101页
        4.2.1 条件优化第97-99页
        4.2.2 对照实验第99-100页
        4.2.3 底物扩展第100-101页
    4.3 小结第101-102页
    4.4 实验部分第102-105页
    4.5 参考文献第105-107页
第五章 Rh催化的离子键合作用参与的无保护亚胺盐酸盐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以及一类高通量的手性胺光学纯度测定方法的检测第107-131页
    5.1 课题选择第107-110页
        5.1.1 简单亚胺盐酸盐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研究进展第107-108页
        5.1.2 含氮杂环类化合物盐酸盐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研究进展第108页
        5.1.3 硫脲类催化剂通过离子键合作用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第108-109页
        5.1.4 立题依据第109-110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110-114页
        5.2.1 简单亚胺盐酸盐的不对称氢化条件优化第110-112页
        5.2.2 简单亚胺盐酸盐的不对称氢化底物扩展第112-113页
        5.2.3 含氮杂环盐酸盐的不对称氢化条件优化第113-114页
    5.3 反应机理研究第114-121页
        5.3.1 配体的对照实验第114-116页
        5.3.2 底物和添加剂的对照实验第116-117页
        5.3.3 核磁研究第117-121页
    5.4 一类高通量的手性胺光学纯度测定方法的检测第121-123页
        5.4.1 课题选择第121页
        5.4.2 结果与讨论第121-123页
    5.5 小结第123-124页
    5.6 实验部分第124-129页
    5.7 参考文献第129-13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1-133页
    6.1 总结第131-132页
    6.2 展望第132-133页
附录第133-165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65-166页
致谢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活性螺环氧化吲哚骨架的不对称合成策略研究
下一篇:绿色储粮机械通风过程的模型预测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