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视野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c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4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2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9-11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2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 创新点第13-14页
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关于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第14-28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8页
        2.1.1 发展观的内涵第14页
        2.1.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第14-15页
        2.1.3 经济发展的内涵第15-16页
        2.1.4 生态环境的内涵第16页
        2.1.5 协调发展的内涵第16-18页
    2.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蕴含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第18-26页
        2.2.1 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思想第18-20页
        2.2.2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思想第20-22页
        2.2.3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本质第22页
        2.2.4 提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第22-26页
    2.3 马克思主义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意义第26-28页
        2.3.1 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第26页
        2.3.2 有利于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第26-27页
        2.3.3 有利于通辽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27-28页
3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下实现通辽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第28-41页
    3.1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第28-33页
        3.1.1 通辽市国民经济发展现状第28-30页
        3.1.2 通辽市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第30-33页
    3.2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第33-34页
        3.2.1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第33页
        3.2.2 水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资源匮乏第33-34页
        3.2.3 大气污染严重第34页
    3.3 内蒙古通辽市经济与环境发展不协调的原因第34-37页
        3.3.1 观念层面上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第34-35页
        3.3.2 制度层面上体制机制不健全第35-36页
        3.3.3 实践层面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第36-37页
    3.4 通辽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的对策和建议第37-41页
        3.4.1 观念层面上要摒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第37-38页
        3.4.2 制度层面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38-39页
        3.4.3 实践层面上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39-41页
4 结语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4页
作者简介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基于CDMOS工艺的一次性可编程存储器的研制
下一篇:高性能霍尔器件的研制与性能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