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言 | 第8-14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研究思路 | 第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一、论题基本理论概述 | 第14-18页 |
(一)思想政治课的涵义 | 第14页 |
(二)审美教育的涵义 | 第14-15页 |
(三)思想政治课中的审美教育 | 第15-16页 |
(四)思想政治课与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 | 第16-18页 |
1.德育与美育具有客观的内在统一性 | 第16页 |
2.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 | 第16-17页 |
3.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审美教育的归宿 | 第17-18页 |
二、思想政治课中审美教育的实施依据 | 第18-22页 |
(一)现实依据 | 第18-19页 |
1.实施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必然要求 | 第18页 |
2.实施审美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趋势 | 第18-19页 |
3.实施审美教育是高中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需要 | 第19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1.中国的“诗教”和“乐教”理论 | 第19-20页 |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0-22页 |
三、思想政治课中审美教育的实现途径 | 第22-29页 |
(一)寻求真理之真 | 第22-24页 |
1.发挥真理的科学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 第22-23页 |
2.发挥真理的批判性—培养学生思辨的思维方式 | 第23-24页 |
3.发挥真理的实践性—构建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 第24页 |
(二)展示主体之善 | 第24-26页 |
1.教师之善是向导 | 第25页 |
2.学生之善是目的 | 第25-26页 |
3.家长之善是指引 | 第26页 |
(三)彰显精神之美 | 第26-29页 |
1.以哲学之眼发现美 | 第27页 |
2.以至善之德感受美 | 第27-28页 |
3.以实践之行创造美 | 第28-29页 |
四、思想政治课中审美教育的教学实施案例—以《文化塑造人生》一课为例 | 第29-39页 |
(一)教学实施案例的准备 | 第29-30页 |
1.领会要求,备课标 | 第29页 |
2.分析知识,备教材 | 第29-30页 |
3.了解学情,备学生 | 第30页 |
(二)教学实施案例的内容与过程 | 第30-37页 |
(三)教学实施案例的评价 | 第37-39页 |
1.转换角色,多元评价 | 第37-38页 |
2.多元融合,审美评价 | 第38-39页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