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理论意义 | 第16页 |
2.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一、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互动教学 | 第17页 |
2.思想品德课 | 第17页 |
3.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 | 第17-18页 |
(二)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1.政治性 | 第18页 |
2.主体性 | 第18-19页 |
3.活动性 | 第19页 |
4.体验性 | 第19页 |
(三)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基本途径 | 第19-21页 |
1.课堂教学 | 第19-20页 |
2.课外活动 | 第20页 |
3.社会实践 | 第20-21页 |
二、思想品德课实施互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1-24页 |
(一)思想品德课实施互动教学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1.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 第21页 |
2.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内在要求 | 第21-22页 |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 第22页 |
(二)思想品德课实施互动教学的可行性 | 第22-24页 |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互动教学的实施提供导向 | 第22页 |
2.思想品德课教材为互动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 第22-23页 |
3.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提供可能 | 第23-24页 |
三、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 第24-29页 |
(一)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调查 | 第24-25页 |
1.调查对象的确立与调查目的 | 第24页 |
2.调查内容与调查过程 | 第24-25页 |
(二)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调查解读 | 第25-27页 |
1 从学生方面进行解读—调查问卷 | 第25-26页 |
2.从教师方面进行解读 | 第26-27页 |
(三)调查结果分析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7-29页 |
1.教师互动教学理念缺失 | 第27页 |
2.教学主体互动能力缺失 | 第27页 |
3.互动资源开发缺失 | 第27-28页 |
4.教学实践环节缺失 | 第28-29页 |
四、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实施策略 | 第29-36页 |
(一)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目标确立 | 第29-30页 |
1.知识与能力目标 | 第29页 |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第29页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第29-30页 |
(二)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内容构建 | 第30-31页 |
1.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互动学习欲望 | 第30页 |
2.教学内容选取互动化的教学资源 | 第30-31页 |
3.教学内容结合活动设计 | 第31页 |
(三)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方式选择 | 第31-33页 |
1.师生互动 | 第31页 |
2.生生互动 | 第31-32页 |
3.教学主体与知识的互动 | 第32页 |
4.教学主体与环境的互动 | 第32页 |
5.学生自身的“内在互动” | 第32-33页 |
(四)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环境创设 | 第33-34页 |
1.营造融洽的互动环境氛围 | 第33页 |
2.使用教具创设精彩的互动环境 | 第33页 |
3.构建课外实践活动环境 | 第33-34页 |
(五)思想品德课实施互动教学的一般过程 | 第34-36页 |
1.确立互动目标,建立互动小组 | 第34页 |
2.创设互动情境,生成互动问题 | 第34页 |
3.组织合作探究,体验互动活动 | 第34-35页 |
4.积极拓展应用,开放互动空间 | 第35页 |
5.体验感悟互动,评价反思践行 | 第35-36页 |
五、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实施案例 | 第36-42页 |
(一)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课前准备 | 第36-37页 |
1.了解学情,分析教材 | 第36页 |
2.确立目标,自主预习 | 第36-37页 |
(二)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实施操作 | 第37-40页 |
1.激情导入 ,创设情境 | 第37-38页 |
2.生成问题,引发思维 | 第38页 |
3.合作探究,深化体验 | 第38-39页 |
4.拓展应用,开放空间 | 第39-40页 |
5.课后实践,知形结合 | 第40页 |
(三)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评价反思 | 第40-42页 |
1.课堂评价 | 第40-41页 |
2.课后反思 | 第41-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附录 一 | 第44-47页 |
附录 二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