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旅游产业战略性地位进一步凸显 | 第9页 |
1.1.2 新常态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 第9页 |
1.1.3 国家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3.1 健康度相关研究 | 第10-14页 |
1.3.2 产业健康度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3 旅游产业健康度相关研究 | 第15页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1 文献资料分析法 | 第19页 |
1.5.2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 第19页 |
1.5.3 变异系数法 | 第19页 |
1.5.4 比较研究法 | 第19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旅游产业 | 第20页 |
2.1.2 旅游产业健康度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2.1 系统论 | 第21页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旅游产业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7页 |
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2页 |
3.1.1 科学性原则 | 第22页 |
3.1.2 系统性原则 | 第22页 |
3.1.3 实用性原则 | 第22页 |
3.2 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 第22-25页 |
3.2.1 指标体系分层 | 第23-24页 |
3.2.2 指标体系说明 | 第24-25页 |
3.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3.3.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第4章 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度时间演化分析 | 第27-42页 |
4.1 权重分析 | 第27-28页 |
4.2 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度时间演化分析 | 第28-36页 |
4.2.1 规模健康度 | 第28-30页 |
4.2.2 速度健康度 | 第30-32页 |
4.2.3 效应健康度 | 第32-34页 |
4.2.4 模式健康度 | 第34-35页 |
4.2.5 综合健康度 | 第35-36页 |
4.3 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度综合评价分析 | 第36-38页 |
4.3.1 评价分级标准 | 第36-37页 |
4.3.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4.4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4.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度空间差异分析 | 第42-64页 |
5.1 权重分析 | 第42-43页 |
5.2 2014 年各省(市)旅游产业健康度空间差异分析 | 第43-57页 |
5.2.1 规模健康度 | 第43-46页 |
5.2.2 速度健康度 | 第46-49页 |
5.2.3 效应健康度 | 第49-52页 |
5.2.4 模式健康度 | 第52-55页 |
5.2.5 综合健康度 | 第55-57页 |
5.3 2014 年各省(市)旅游产业健康度综合评价分析 | 第57-62页 |
5.3.1 区域评价分析 | 第57-59页 |
5.3.2 省(市)评价分析 | 第59-62页 |
5.4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5.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度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 第64-66页 |
6.1 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第64页 |
6.2 对策和建议 | 第64-66页 |
6.2.1 强化政策落实,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64页 |
6.2.2 加强财政支撑,培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 第64-65页 |
6.2.3 完善交通体系,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 第65页 |
6.2.4 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实际效果 | 第65页 |
6.2.5 倡导国民休闲,激发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活力 | 第65-6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7.1.1 时间维度 | 第66页 |
7.1.2 空间维度 | 第66-67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7-68页 |
7.2.1 指标体系 | 第67页 |
7.2.2 研究数据 | 第67页 |
7.2.3 研究方法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