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

玉米抗粗缩病QTL(qMrdd1)的辅助选择及遗传效应研究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1 前言第13-27页
    1.1 玉米粗缩病概述第13-18页
        1.1.1 玉米粗缩病的发现第13页
        1.1.2 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第13页
        1.1.3 玉米粗缩病病原、寄主及传播途径第13-14页
            1.1.3.1 玉米粗缩病病原第13-14页
        1.1.4 传毒媒介及发病规律第14-15页
        1.1.5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分级标准第15页
        1.1.6 玉米粗缩病的抗性鉴定第15-16页
        1.1.7 玉米粗缩病抗性材料筛选及遗传规律分析第16-17页
        1.1.8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第17-18页
    1.2 玉米粗缩病抗性遗传研究第18-21页
        1.2.1 玉米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18-19页
        1.2.2 玉米粗缩病抗病基因的定位研究第19-21页
    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21-26页
        1.3.1 分子标记种类第21-22页
        1.3.2 玉米分子育种现状第22页
        1.3.3 分子标记选择育种的优势第22-23页
        1.3.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第23-25页
            1.3.4.1 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第23-24页
            1.3.4.2 基因转移第24-25页
            1.3.4.3 基因聚合第25页
        1.3.5 影响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因素第25-26页
            1.3.5.1 分子标记的选择第25页
            1.3.5.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第25-26页
    1.4 研究意义第26-2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7-32页
    2.1 实验材料第27页
        2.1.1 亲本材料第27页
        2.1.2 遗传分离群体的构建第27页
        2.1.3 杂交种群体的构建第27页
    2.2 回交后代分离群体的构建第27-28页
    2.3 分离群体抗病性调查第28页
    2.4 粗缩病病毒接种方法第28-29页
    2.5 qMrdd1遗传效应分析群体农艺性状调查第29页
        2.5.1 B1、B2、B3等分离群体性状调查第29页
        2.5.2 杂交种材料农艺性状调查第29页
    2.6 表型数据分析第29-30页
    2.7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30-32页
        2.7.1 DNA提取第30页
        2.7.2 PCR反应引物第30页
        2.7.3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第30-3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2-44页
    3.1 回交群体前景选择第32-33页
        3.1.1 BC_1F_1代玉米前景选择第32页
        3.1.2 BC_2F_1和BC_3F_1代玉米前景选择第32页
        3.1.3 BC_4F_1和BC_3F_2代玉米前景选择第32-33页
        3.1.4 BC_5F_1、BC_5F_2和BC_6F_1代玉米前景选择第33页
    3.2 背景回复率检测第33-35页
    3.3 田间玉米粗缩病表型鉴定第35-39页
    3.4 接种抗性鉴定第39-41页
    3.5 qMrdd1基因遗传效应分析第41-44页
        3.5.1 B1、B2和B3分离群体遗传分析第41页
        3.5.2 B4、B5、B6和B7分离群体遗传分析第41-42页
        3.5.3 杂交种材料遗传分析第42-44页
4 讨论第44-46页
    4.1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玉米粗缩病抗性育种的可行性第44页
    4.2 玉米粗缩病田间鉴定与接种鉴定的准确性第44-45页
    4.3 背景回复率检测的意义第45页
    4.4 研究qMrdd1基因遗传效应的意义第45-46页
5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4页
致谢第54-55页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OsBRI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下一篇:逆境条件下小麦种子活力与主要相关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