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3-27页 |
1.1 玉米粗缩病概述 | 第13-18页 |
1.1.1 玉米粗缩病的发现 | 第13页 |
1.1.2 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 | 第13页 |
1.1.3 玉米粗缩病病原、寄主及传播途径 | 第13-14页 |
1.1.3.1 玉米粗缩病病原 | 第13-14页 |
1.1.4 传毒媒介及发病规律 | 第14-15页 |
1.1.5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分级标准 | 第15页 |
1.1.6 玉米粗缩病的抗性鉴定 | 第15-16页 |
1.1.7 玉米粗缩病抗性材料筛选及遗传规律分析 | 第16-17页 |
1.1.8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 第17-18页 |
1.2 玉米粗缩病抗性遗传研究 | 第18-21页 |
1.2.1 玉米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8-19页 |
1.2.2 玉米粗缩病抗病基因的定位研究 | 第19-21页 |
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1-26页 |
1.3.1 分子标记种类 | 第21-22页 |
1.3.2 玉米分子育种现状 | 第22页 |
1.3.3 分子标记选择育种的优势 | 第22-23页 |
1.3.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 | 第23-25页 |
1.3.4.1 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 | 第23-24页 |
1.3.4.2 基因转移 | 第24-25页 |
1.3.4.3 基因聚合 | 第25页 |
1.3.5 影响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因素 | 第25-26页 |
1.3.5.1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25页 |
1.3.5.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策略 | 第25-26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1 亲本材料 | 第27页 |
2.1.2 遗传分离群体的构建 | 第27页 |
2.1.3 杂交种群体的构建 | 第27页 |
2.2 回交后代分离群体的构建 | 第27-28页 |
2.3 分离群体抗病性调查 | 第28页 |
2.4 粗缩病病毒接种方法 | 第28-29页 |
2.5 qMrdd1遗传效应分析群体农艺性状调查 | 第29页 |
2.5.1 B1、B2、B3等分离群体性状调查 | 第29页 |
2.5.2 杂交种材料农艺性状调查 | 第29页 |
2.6 表型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2.7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30-32页 |
2.7.1 DNA提取 | 第30页 |
2.7.2 PCR反应引物 | 第30页 |
2.7.3 PCR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 | 第30-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3.1 回交群体前景选择 | 第32-33页 |
3.1.1 BC_1F_1代玉米前景选择 | 第32页 |
3.1.2 BC_2F_1和BC_3F_1代玉米前景选择 | 第32页 |
3.1.3 BC_4F_1和BC_3F_2代玉米前景选择 | 第32-33页 |
3.1.4 BC_5F_1、BC_5F_2和BC_6F_1代玉米前景选择 | 第33页 |
3.2 背景回复率检测 | 第33-35页 |
3.3 田间玉米粗缩病表型鉴定 | 第35-39页 |
3.4 接种抗性鉴定 | 第39-41页 |
3.5 qMrdd1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 第41-44页 |
3.5.1 B1、B2和B3分离群体遗传分析 | 第41页 |
3.5.2 B4、B5、B6和B7分离群体遗传分析 | 第41-42页 |
3.5.3 杂交种材料遗传分析 | 第42-44页 |
4 讨论 | 第44-46页 |
4.1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玉米粗缩病抗性育种的可行性 | 第44页 |
4.2 玉米粗缩病田间鉴定与接种鉴定的准确性 | 第44-45页 |
4.3 背景回复率检测的意义 | 第45页 |
4.4 研究qMrdd1基因遗传效应的意义 | 第45-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