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气候变化对中国地区PM2.5和臭氧浓度的影响评估和预估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PM_(2.5)、臭氧浓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第12-13页
        1.2.2 气候模式对PM_(2.5)、臭氧浓度模拟能力的评估和预估第13-15页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第15-19页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第19-31页
    2.1 资料第19-24页
        2.1.1 ACCMIP模式及试验方案简介第19-21页
        2.1.2 CMIP5模式及试验方案简介第21-23页
        2.1.3 观测资料第23-24页
    2.2 方法第24-31页
        2.2.1 资料插值方法第24页
        2.2.2 统计方法第24-28页
        2.2.3 PM_(2.5)浓度值与质量混合比之间的转换第28-29页
        2.2.4 模式误差订正方法第29页
        2.2.5 模式集合平均方法第29-30页
        2.2.6 中国分区定义第30-31页
第三章 ACCMIP对中国地区近地面PM_(2.5)、臭氧浓度模拟能力评估第31-51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ACCMIP对中国地区近地面PM_(2.5) 浓度模拟能力评估第31-40页
        3.2.1 近地面PM_(2.5) 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第31-34页
        3.2.2 近地面PM_(2.5) 浓度时间变化特征第34-38页
        3.2.3 近地面PM_(2.5) 浓度主要模态第38-40页
    3.3 ACCMIP对中国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模拟能力评估第40-49页
        3.3.1 多年平均的近地面臭氧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第40-44页
        3.3.2 月、季平均的近地面臭氧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第44-49页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49-51页
第四章 ACCMIP对中国地区近地面PM_(2.5)、臭氧浓度变化预估第51-67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ACCMIP对中国地区近地面PM_(2.5) 浓度变化预估第51-55页
    4.3 ACCMIP对中国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变化预估第55-58页
    4.4 ACCMIP的2个控制试验对中国地区近地面PM_(2.5)、臭氧浓度变化预估第58-60页
    4.5 ACCMIP对中国地区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预估第60-66页
        4.5.1 中国地区近地面温度变化第60-62页
        4.5.2 中国地区降水变化第62-64页
        4.5.3 中国地区近地面湿度变化第64-66页
    4.6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66-67页
第五章 CMIP5对中国地区空气静稳日数的模拟能力评估及其与PM_(2.5)、臭氧浓度的关系第67-77页
    5.1 引言第67页
    5.2 CMIP5对中国地区空气静稳日数的模拟第67-73页
        5.2.1 中国地区空气静稳日数的空间特征第67-70页
        5.2.2 中国地区空气静稳日数的时间变化特征第70-73页
    5.3 空气静稳日数与近地面PM_(2.5)、臭氧浓度的关系第73-75页
        5.3.1 空气静稳日数与近地面PM_(2.5)浓度的关系第73-74页
        5.3.2 空气静稳日数与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关系第74-75页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75-77页
第六章 CMIP5对中国地区近地面PM_(2.5)、臭氧浓度变化预估第77-95页
    6.1 引言第77页
    6.2 CMIP5对中国地区空气静稳日数变化预估第77-80页
    6.3 CMIP5对中国地区近地面PM_(2.5) 浓度变化预估第80-87页
        6.3.1 不同时期CMIP5模式的两种模式集合平均结果对中国地区近地面PM_(2.5) 浓度空间分布变化预估第80-84页
        6.3.2 中国及其各分区近地面PM_(2.5)浓度区域平均的逐年变化第84-85页
        6.3.3 中国及其各分区的近地面PM_(2.5)浓度的线性变化趋势第85-87页
    6.4 CMIP5对中国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变化预估第87-93页
        6.4.1 不同时期CMIP5模式的两种模式集合平均结果对中国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空间分布变化预估第87-91页
        6.4.2 中国及其各分区近地面臭氧浓度区域平均的逐年变化第91-92页
        6.4.3 中国及其各分区的近地面臭氧浓度的线性变化趋势第92-93页
    6.5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93-95页
第七章 ACCMIP预估结果与CMIP5预估结果的对比第95-111页
    7.1 引言第95页
    7.2 ACCMIP与CMIP5的近地面PM_(2.5) 浓度预估结果对比第95-102页
        7.2.1 ACCMIP与CMIP5预估的2030年代近地面PM_(2.5) 浓度对比第95-99页
        7.2.2 ACCMIP与CMIP5预估的2100年代近地面PM_(2.5) 浓度对比第99-102页
    7.3 ACCMIP与CMIP5的近地面臭氧浓度预估结果对比第102-108页
        7.3.1 ACCMIP与CMIP5预估的2030年代近地面臭氧浓度对比第102-105页
        7.3.2 ACCMIP与CMIP5预估的2100年代近地面臭氧浓度对比第105-108页
    7.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108-111页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第111-115页
    8.1 主要结论第111-113页
    8.2 讨论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个人简介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文房四宝的审美特征与文化根源
下一篇:MicroRNA-200b在宫内感染致脑白质损伤中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