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课堂阅读教学艺术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1.关于语文教学名师教学艺术的研究 | 第11页 |
| 2.关于余映潮语文教学艺术的研究 | 第11-13页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余映潮课堂阅读教学艺术的特点 | 第14-20页 |
| (一)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 第14-16页 |
| 1.整体反复 | 第14-15页 |
| 2.美点寻踪 | 第15-16页 |
| 3.迁移运用 | 第16页 |
| (二)表达活动的充分展开 | 第16-18页 |
| 1.概括式表达 | 第16-17页 |
| 2.品读式表达 | 第17-18页 |
| 3.写读式表达 | 第18页 |
| (三)探究活动的科学设计 | 第18-20页 |
| 1.发散式 | 第18-19页 |
| 2.纵深式 | 第19页 |
| 3.比较式 | 第19-20页 |
| 第二章实践余映潮课堂阅读教学艺术需具备的能力 | 第20-35页 |
| (一)文本细读的能力 | 第20-24页 |
| 1.读深的能力 | 第20-22页 |
| 2.联宽的能力 | 第22-24页 |
| (二)对课堂活动的调控能力 | 第24-29页 |
| 1.示范引领 | 第24-27页 |
| 2.严谨布局 | 第27-29页 |
| 3.评价指导 | 第29页 |
| (三)问题设置有效性的能力 | 第29-35页 |
| 1.话题的对话性 | 第30-31页 |
| 2.角度的体验性 | 第31-32页 |
| 3.成果的建构性 | 第32-35页 |
| 第三章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 第35-39页 |
| (一)在名师的仓库里淘金 | 第35页 |
| (二)在学科专业的方塘中徘徊 | 第35-36页 |
| (三)在课例设计的方程中求解 | 第36-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