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连续化的高铁桥模型线弹性地震响应分析 | 第17-41页 |
2.1 依托工程张家田特大桥概况 | 第17-21页 |
2.2 连续化的分析模型 | 第21-22页 |
2.3 各模型动力自振特性分析 | 第22-29页 |
2.4 各模型线弹性地震响应分析 | 第29-40页 |
2.4.1 时程响应分析 | 第29页 |
2.4.2 地震波选取 | 第29-33页 |
2.4.3 控制截面的选取 | 第33页 |
2.4.4 线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33-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连续化的高铁桥模型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 第41-59页 |
3.1 材料本构 | 第41-47页 |
3.1.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41-46页 |
3.1.2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46-47页 |
3.2 控制截面的弯矩-曲率曲线 | 第47-51页 |
3.2.1 基本假设 | 第47-48页 |
3.2.2 控制截面的塑性铰长度 | 第48-49页 |
3.2.3 控制截面弯矩-曲率曲线的论证 | 第49-51页 |
3.3 控制截面的恢复力模型 | 第51-52页 |
3.4 单墩的Pushover分析 | 第52页 |
3.5 各模型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 第52-58页 |
3.5.1 地震动参数 | 第52-53页 |
3.5.2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53-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功能分离型支座的隔震效果 | 第59-85页 |
4.1 现有隔震支座的特点 | 第59-60页 |
4.2 功能分离型支座 | 第60-63页 |
4.2.1 功能分离型支座的设计 | 第60-63页 |
4.2.2 功能分离型支座在数值分析软件中的模拟 | 第63页 |
4.3 各连续化模型隔震后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 第63-79页 |
4.3.1 各模型在三种不同隔震方案下的隔震效果 | 第63-77页 |
4.3.2 各模型在功能分离型支座隔震方案下的隔震效果对比 | 第77-78页 |
4.3.3 标准型简支梁高铁桥上部梁连续化跨数最优解 | 第78-79页 |
4.4 功能分离性支座对已建成简支梁高铁桥的隔震效果 | 第79-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结论 | 第85-86页 |
5.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