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基于SWMM模型的LID方案排涝能力评估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1 国内城市内涝现状第11-12页
        1.1.2 新理念的提出第12页
    1.2 低影响开发(LID)简介第12-18页
        1.2.1 LID的核心内涵第12-13页
        1.2.2 LID的具体措施第13-18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21页
        1.3.1 城市暴雨内涝模型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2 SWMM与LID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1-24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1.4.3 研究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SWMM模型建立与现状排水能力评估第24-44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4-25页
        2.1.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第24-25页
        2.1.2 控制目标第25页
    2.2 研究模型的构建第25-31页
        2.2.1 概化原则第25-26页
        2.2.2 模型构建方法第26-28页
        2.2.3 概化结果第28-31页
    2.3 模型参数选取第31-33页
        2.3.1 水文参数第31-32页
        2.3.2 下渗模型参数第32-33页
        2.3.3 水力参数第33页
        2.3.4 其他参数第33页
    2.4 降雨数据及雨型第33-35页
    2.5 排水现状评估第35-42页
        2.5.1 水文现状评估第35-38页
        2.5.2 雨水管网排水能力评估第38-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改造措施比较第44-67页
    3.1 未开发状态模拟分析第44-45页
    3.2 LID措施比选及适建区域分析第45-46页
    3.3 单项LID参数选取与改造方案设置第46-50页
        3.3.1 绿色屋顶的参数选取与用地情景设置第46-47页
        3.3.2 雨水花园的参数选取与用地情景设置第47-49页
        3.3.3 透水铺装参数选取与用地情景设置第49-50页
    3.4 单项LID措施的水文作用与防洪效果第50-57页
        3.4.1 绿色屋顶的水文作用与防洪效果第50-52页
        3.4.2 雨水花园的水文作用与防洪效果第52-54页
        3.4.3 渗透铺装的水文作用与防洪效果第54-57页
    3.5 单项LID措施比较分析第57-58页
    3.6 传统改造措施第58-66页
        3.6.1 调蓄池容积的确定方法第59-60页
        3.6.2 管网末端雨水调蓄池设计第60-62页
        3.6.3 管网中部调蓄池设计第62-64页
        3.6.4 雨水调蓄池设置评价第64-66页
    3.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LID组合方案设计与评价第67-82页
    4.1 改造方案初步设计与评价第67-78页
        4.1.1 初步方案设计第67-70页
        4.1.2 初步方案水文效果评价第70-76页
        4.1.3 初步方案对提升管网防洪能力分析第76-77页
        4.1.4 改造达标情况分析第77-78页
    4.2 方案优化与评价第78-80页
    4.3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各规划方案效能分析第82-106页
    5.1 AHP层次分析法第82-86页
        5.1.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第83页
        5.1.2 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第83-85页
        5.1.3 层次单排序(计算权向量)并检验其一致性第85-86页
        5.1.4 层次总排序并检验其一致性第86页
    5.2 各方案效能分析第86-104页
        5.2.1 水文防洪作用分析第87-91页
        5.2.2 使用周期内成本分析第91-97页
        5.2.3 社会效益分析第97-103页
        5.2.4 各规划方案综合效能分析第103-104页
    5.3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08页
    6.1 结论第106-107页
    6.2 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4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浸取河道底泥深度脱水的研究
下一篇:连续化上部结构的高铁桥采用功能分离型支座的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