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问政节目中的政府媒体关系研究--以S市“政风行风热线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12-13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一、政府媒体关系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二、以政风行风热线为代表的媒体问政节目研究状况 | 第21-24页 |
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一、卓越公共关系的双向对等模式 | 第25-26页 |
二、拟剧理论中的"前台"与"后台"表演 | 第26-28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第28-3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三、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政府媒体关系的概述 | 第33-43页 |
第一节 媒体关系的概念界定 | 第33-37页 |
一、媒体关系的内涵 | 第33-35页 |
二、政府媒体关系的内涵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政府媒体关系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一、媒体的两重性作用 | 第38页 |
二、社会传播环境的变化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媒体问政类节目中政府媒体关系模式 | 第39-43页 |
一、同化型 | 第40页 |
二、消极独立型 | 第40-41页 |
三、应激协作型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媒体问政节目中的理想型政府媒体关系构建 | 第43-56页 |
第一节 政府媒体关系的动力条件分析 | 第43-46页 |
一、特定情境下政府媒体权力结构的转化 | 第43-44页 |
二、共同的价值诉求:实现公共利益 | 第44-45页 |
三、博弈的基础:各自的利益需要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舞伴型政府媒体关系构建 | 第46-56页 |
一、构建常态下政府和媒体舞伴型平衡互动关系 | 第46-49页 |
二、政府与媒体舞伴型平衡互动关系的特点 | 第49-51页 |
三、影响政府媒体关系效果的重要维度 | 第51-56页 |
第四章 从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看政府媒体关系现状 | 第56-70页 |
第一节 政府在媒体关系把握上的可取经验 | 第56-59页 |
一、重新定位了一般政府机构和媒体关系的价值取向 | 第56-57页 |
二、从"议程设置"走向"议程建构" | 第57页 |
三、政府-媒体的"对话"意识有所增强 | 第57-58页 |
四、借助媒体平台宣传公众政策的意识强烈 | 第58-59页 |
第二节 现阶段政府把握媒体关系的主要问题 | 第59-65页 |
一、缺乏互动意识导致议题有效性差 | 第59-62页 |
二、对立与消极合作仍处在高频发生期 | 第62页 |
三、重形式轻内容导致无法满足媒体期待 | 第62-63页 |
四、政府不同部门间媒体关系能力两极分化 | 第63页 |
五、其他破坏政媒关系的问题分析 | 第63-65页 |
第三节 政府媒体关系现状的原因探究 | 第65-70页 |
一、受传统的单向官权思想影响 | 第65-66页 |
二、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健康的媒体回应心态 | 第66-67页 |
三、缺乏公共关系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 | 第67-68页 |
四、政府工作人员媒体素养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第68页 |
五、相关法律与制度缺乏落地效力和问责机制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常态模式下我国政府维护媒体关系的策略 | 第70-81页 |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媒体关系管理运作 | 第70-71页 |
一、加强与媒体积极互动的公共意识 | 第70-71页 |
二、设立媒体关系专员以丰富媒体沟通渠道 | 第71页 |
第二节 运用媒体能量提高执政能力 | 第71-74页 |
一、运用媒体权力推动公民的政治参与 | 第72页 |
二、"对话"而非"对立":透过媒体充分了解民意 | 第72-73页 |
三、通过案例分享增强部门交流 | 第73-74页 |
第三节 从政府公关战略思维出发改善媒体关系 | 第74-81页 |
一、强化政府在媒体关系维护中的公共关系意识 | 第74-75页 |
二、在"后台"表演中进一步巩固媒体关系 | 第75-76页 |
三、灵活运用公关策略维护媒体关系 | 第76-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