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主体协同治理研究--以J镇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我国的乡村治理主体概述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我国乡村协同治理主体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一、政府 | 第12页 |
二、村委会 | 第12-13页 |
三、社会组织 | 第13页 |
四、村民 | 第13页 |
第二节 我国乡村治理主体的功能定位 | 第13-18页 |
一、政府的功能定位 | 第13-14页 |
二、村委会的功能定位 | 第14-15页 |
三、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 | 第15-16页 |
四、村民的功能定位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我国的乡村治理主体协同困境 | 第18-27页 |
第一节 政府在参与乡村治理中的困境 | 第18-20页 |
一、落实上级部署存在强制性 | 第18页 |
二、提供公共服务效率不高 | 第18-19页 |
三、对村委会的指导监管不够 | 第19-20页 |
四、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 | 第20页 |
第二节 村委会在参与乡村治理中的困境 | 第20-23页 |
一、协助落实国家政策不到位 | 第20-21页 |
二、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 第21-22页 |
三、存在侵占集体资产行为 | 第22页 |
四、为村民服务不到位 | 第22-23页 |
五、带领村民致富不够 | 第23页 |
第三节 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治理中的困境 | 第23-24页 |
一、社会组织数量少、规模小 | 第23页 |
二、管理不完善、凝聚力弱 | 第23-24页 |
三、村级事务参与少、作用不明显 | 第24页 |
第四节 村民在参与乡村治理中的困境 | 第24-27页 |
一、责任意识不强 | 第24-25页 |
二、担当精神不足 | 第25页 |
三、集体观念偏弱 | 第25-26页 |
四、民主素养不高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的乡村治理主体协同困境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第一节 政府在参与乡村治理中产生困境的原因 | 第27-28页 |
一、角色定位不准 | 第27页 |
二、工作导向不对 | 第27-28页 |
三、工作作风不实 | 第28页 |
第二节 村委会在参与乡村治理中产生困境的原因 | 第28-30页 |
一、运行机制不顺畅 | 第28-29页 |
二、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 | 第29页 |
三、村集体收入不足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治理中产生困境的原因 | 第30页 |
第四节 村民在参与乡村治理中产生困境的原因 | 第30-32页 |
一、民主精神不足 | 第30页 |
二、民主习惯不够 | 第30页 |
三、参政能力不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的乡村治理主体协同治理对策 | 第32-39页 |
第一节 乡村治理主体协同治理的原则 | 第32-33页 |
一、坚持党的领导 | 第32页 |
二、坚定任务目标 | 第32-33页 |
三、务求取得实效 | 第33页 |
第二节 乡村治理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要素 | 第33-35页 |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 第33页 |
二、加大财力支持,提供资金保障 | 第33-34页 |
三、建立协同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 第34页 |
四、强化教育培训、提供智力保障 | 第34页 |
五、完善考核机制、提供督导保障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乡村治理主体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35-39页 |
一、政府层面对策及建议 | 第35-36页 |
二、村委会层面对策与建议 | 第36-37页 |
三、社会组织层面对策与建议 | 第37页 |
四、村民层面对策与建议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