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1 城市道路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城市道路交叉口冲突机理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城市道路交叉口冲突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概述和研究方法简介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概述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简介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城市道路非机动车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18-25页 |
2.1 非机动车交通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2.1.1 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 | 第18页 |
2.1.2 非机动车交通的运动特性 | 第18-19页 |
2.1.3 非机动车骑行者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 第19页 |
2.2 非机动车交通流的特性 | 第19-21页 |
2.2.1 非机动车交通流基本参数定义 | 第19-20页 |
2.2.2 非机动车交通流基本模型 | 第20-21页 |
2.3 交通流特征参数的统计分布 | 第21-23页 |
2.3.1 机动车交通流参数的统计分布 | 第21-22页 |
2.3.2 非机动车交通流参数统计分布 | 第22-23页 |
2.4 城市道路信控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流参数的统计分布 | 第23-24页 |
2.4.1 城市道路信控交叉口非机动车排队密度特征 | 第23页 |
2.4.2 城市道路信控交叉口非机动车侧向膨胀特征 | 第23-24页 |
2.4.3 城市道路信控交叉口非机动车行驶速度特征 | 第24页 |
2.4.4 城市道路信控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流量特征 | 第24页 |
2.4.5 城市道路信控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流的饱和流率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冲突技术理论研究 | 第25-35页 |
3.1 交通冲突技术概述 | 第25-27页 |
3.1.1 交通冲突技术的概念 | 第25-26页 |
3.1.2 交通冲突与交通事故的关系 | 第26-27页 |
3.2 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行车冲突判别 | 第27-32页 |
3.2.1 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行车冲突的概念 | 第27页 |
3.2.2 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行车冲突观测方法 | 第27-28页 |
3.2.3 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行车冲突数确定 | 第28-30页 |
3.2.4 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行车冲突严重程度判别 | 第30-32页 |
3.3 非机动车行车冲突对城市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1 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 | 第32页 |
3.3.2 非机动车服务水平指标 | 第32-33页 |
3.3.3 机非冲突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行车冲突评价理论研究 | 第35-50页 |
4.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35页 |
4.2 城市道路交叉口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35-39页 |
4.2.1 事故绝对数法 | 第35页 |
4.2.2 事故率法 | 第35-36页 |
4.2.3 经验模型法 | 第36页 |
4.2.4 回归模型法 | 第36-38页 |
4.2.5 事故率质量控制法 | 第38页 |
4.2.6 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方法 | 第38页 |
4.2.7 交通冲突方法 | 第38-39页 |
4.2.8 多目标决策方法 | 第39页 |
4.3 层次分析法 | 第39-43页 |
4.3.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 第39-40页 |
4.3.2 层次分析法的思路 | 第40页 |
4.3.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 第40-43页 |
4.4 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行车冲突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3-48页 |
4.4.1 建立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行车冲突评价体系的思路 | 第43页 |
4.4.2 建立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信息库 | 第43页 |
4.4.3 评价内容 | 第43-44页 |
4.4.4 指标的含义和等级的划分 | 第44-47页 |
4.4.5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行车冲突改进研究 | 第50-70页 |
5.1 城市道路交叉口几何设计改进 | 第50-53页 |
5.2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控制改进 | 第53-55页 |
5.3 城市交通参与者行为管理 | 第55-57页 |
5.4 改进策略和评价体系关系的论述 | 第57-59页 |
5.5 应用实例 | 第59-65页 |
5.5.1 交叉口特点分析及指标计算 | 第59-61页 |
5.5.2 权重的确定 | 第61-64页 |
5.5.3 综合评价 | 第64-65页 |
5.6 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建设理念 | 第65-67页 |
5.7 非机动车道功能划分 | 第67-68页 |
5.8 非机动车发展战略 | 第68-69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成果 | 第7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