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辅助制动方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辅助制动方式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辅助制动方式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辅助制动方式的分类与工作特点 | 第14-17页 |
1.3.1 液力缓速器 | 第14-15页 |
1.3.2 电涡流缓速器 | 第15-16页 |
1.3.3 发动机缓速制动 | 第16页 |
1.3.4 发动机排气制动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汽车真空辅助制动系统设计 | 第19-28页 |
2.1 真空辅助制动系统的功能要求 | 第19页 |
2.2 真空辅助制动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2.2.1 真空辅助制动系统的组成 | 第19-20页 |
2.2.2 真空辅助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0页 |
2.3 真空辅助制动系统的设计 | 第20-24页 |
2.3.1 控制系统 | 第20-23页 |
2.3.2 真空系统 | 第23页 |
2.3.3 制动吸盘的设计 | 第23-24页 |
2.3.4 机械执行装置的设计 | 第24页 |
2.3.5 收起自锁装置的设计 | 第24页 |
2.4 汽车真空辅助制动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7页 |
2.4.1 真空泄露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页 |
2.4.2 产生真空来源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26页 |
2.4.3 汽车结构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页 |
2.4.4 辅助制动力大小的分析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汽车真空辅助制动系统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28-33页 |
3.1 有限元法的介绍 | 第28页 |
3.2 有限元模型设置 | 第28-29页 |
3.2.1 有限元实体建模 | 第28页 |
3.2.2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第28-29页 |
3.2.3 材料的特征属性 | 第29页 |
3.3 汽车辅助制动系统各部件的静力学性能分析 | 第29-32页 |
3.3.1 吸盘的静力学性能分析 | 第29-31页 |
3.3.2 斜拉臂的静力学性能分析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汽车辅助制动系统的制动意图辨识 | 第33-47页 |
4.1 驾驶模拟器硬件在环实验平台简介 | 第33-34页 |
4.2 制动意图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34-40页 |
4.2.1 制动意图的数据采集 | 第34-36页 |
4.2.2 剔除异常数据 | 第36-40页 |
4.3 驾驶员制动意图辨识模型的建立 | 第40-46页 |
4.3.1 模式识别方法特点分析 | 第41页 |
4.3.2 神经网络制动意图辨识模型的建立 | 第41-45页 |
4.3.3 神经网络制动意图辨识模型的验证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汽车辅助制动系统模型建立 | 第47-57页 |
5.1 理想模型的建立 | 第47-52页 |
5.1.1 整车模型 | 第48-49页 |
5.1.2 垂直载荷模型 | 第49页 |
5.1.3 车轮侧偏角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5.1.4 车轮中心速度模型 | 第50页 |
5.1.5 车轮动力学模型 | 第50页 |
5.1.6 制动器模型 | 第50页 |
5.1.7 汽车轮胎模型 | 第50-52页 |
5.2 汽车辅助制动系统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2-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6 汽车真空辅助制动系统的制动性能分析 | 第57-65页 |
6.1 模型的验证 | 第57-59页 |
6.2 汽车真空辅助制动系统的制动性能分析 | 第59-62页 |
6.2.1 直线制动工况仿真实验 | 第59-60页 |
6.2.2 侧偏工况仿真实验 | 第60-62页 |
6.3 实车试验 | 第62-63页 |
6.3.1 实车试验准备 | 第62-63页 |
6.3.2 实车试验方法 | 第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7 总结 | 第65-67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65-66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