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2-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29页 |
2.1 关中城市群 | 第17-19页 |
2.2 水资源管理 | 第19-21页 |
2.3 水安全 | 第21-27页 |
2.3.1 水安全的概念 | 第22-24页 |
2.3.2 水安全的评估 | 第24-25页 |
2.3.3 水安全的对策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关中城市群水资源状况分析 | 第29-45页 |
3.1 关中城市群概况 | 第29-35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0-32页 |
3.1.2 经济社会概况 | 第32-35页 |
3.2 关中城市群水资源概况 | 第35-43页 |
3.2.1 水资源总体状况 | 第35-37页 |
3.2.2 水资源特点分析 | 第37-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关中城市群水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 第45-61页 |
4.1 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45-48页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5-46页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6-48页 |
4.2 水安全评价模型 | 第48-52页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8-50页 |
4.2.2 权重的确定 | 第50-52页 |
4.3 关中城市群水安全评价 | 第52-60页 |
4.3.1 评价标准的确立 | 第52-54页 |
4.3.2 各指标层隶属度的计算 | 第54-55页 |
4.3.3 模糊综合向量表达 | 第55页 |
4.3.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5-59页 |
4.3.5 水安全动态评价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关中城市群水安全对策研究 | 第61-69页 |
5.1 用制度保障“水安全” | 第61-62页 |
5.1.1 划定生态红线和水资源红线 | 第61-62页 |
5.1.2 制定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 | 第62页 |
5.1.3 完善水资源管理考核与污染问责机制 | 第62页 |
5.2 加强区域合作,科学调控用水总量 | 第62-63页 |
5.2.1 健全取用水总量调控监测体系 | 第62页 |
5.2.2 区域联动,协调跨地区流域取用水 | 第62-63页 |
5.2.3 科学保护水资源 | 第63页 |
5.3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第63-65页 |
5.3.1 积极引进资金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第63-64页 |
5.3.2 大力推广节水农业 | 第64页 |
5.3.3 推进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循环利用 | 第64-65页 |
5.4 加强水安全意识 | 第65-66页 |
5.4.1 建立水安全预警系统,减少灾害损失 | 第65页 |
5.4.2 提升监管水平,严格环境执法监管 | 第65页 |
5.4.3 加强教育宣传与政策引导,构建全民节水行动格局 | 第65-66页 |
5.5 注重使用经济手段调节水资源 | 第66-67页 |
5.5.1 建立水权交易市场 | 第66页 |
5.5.2 推进市场水价改革,利用市场水价杠杆调节供需 | 第66-67页 |
5.5.3 促进虚拟水贸易 | 第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