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双目标” | 第21页 |
2.1.2 生产性社会化服务 | 第21-22页 |
2.2 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性质 | 第22页 |
2.3 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特征 | 第22-24页 |
2.4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4.1 理性选择理论 | 第24-25页 |
2.4.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5页 |
2.4.3 粮食安全理论 | 第25-26页 |
2.4.4 共生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双目标”分析 | 第28-34页 |
3.1 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粮食安全目标 | 第28-30页 |
3.1.1 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促进了粮食安全目标实现 | 第28-29页 |
3.1.2 粮食安全的实现推动了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 | 第29-30页 |
3.2 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粮农增收目标 | 第30-32页 |
3.2.1 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发展增进了粮农增收的潜能 | 第30页 |
3.2.2 粮农收入增加增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动力 | 第30-32页 |
3.3 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双目标”的协同性分析 | 第32-34页 |
第4章 粮食安全目标下的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主体的行为博弈分析 | 第34-40页 |
4.1 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供需主体角色定位 | 第34-35页 |
4.2 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与粮农的博弈 | 第35-40页 |
4.2.1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模型 | 第36-37页 |
4.2.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模型 | 第37-40页 |
第5章 粮农增收目标下的粮农生产性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实证分析 | 第40-48页 |
5.1 研究假设与模型选择 | 第40-42页 |
5.1.1 研究假设 | 第40-41页 |
5.1.2 模型选择 | 第41-42页 |
5.2 数据来源与统计 | 第42-45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5.2.2 统计分析 | 第43-45页 |
5.3 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5.3.1 粮农背景因素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2 粮农生产资源禀赋因素的影响 | 第46页 |
5.3.3 粮农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46-48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9-52页 |
6.2.1 着力构建“双目标”型服务体系 | 第49-50页 |
6.2.2 努力发挥生产性服务的有效功能 | 第50页 |
6.2.3 大力培养“双目标”型职业粮农 | 第50-51页 |
6.2.4 积极促进“双目标”下土地流转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