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目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家庭农场的涵义与特征 | 第21-22页 |
2.1.1 农户 | 第21页 |
2.1.2 家庭农场 | 第21页 |
2.1.3 家庭农场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 家庭农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农业生产函数 | 第23-24页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第24-25页 |
2.2.4 计划行为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发展家庭农场的必然性及其在湖南的实践 | 第27-37页 |
3.1 家庭农场是新时期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 第27页 |
3.2 湖南省家庭农场发展概况 | 第27-33页 |
3.2.1 湖南省基本情况介绍 | 第27-28页 |
3.2.2 家庭农场的首创 | 第28-29页 |
3.2.3 湖南省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 第29页 |
3.2.4 湖南省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 | 第29-32页 |
3.2.5 湖南省家庭农场的结构性特征 | 第32-33页 |
3.3 湖南省家庭农场发展所带来的成效 | 第33-37页 |
3.3.1 加快了流转土地步伐 | 第33-34页 |
3.3.2 推进了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品牌建设 | 第34页 |
3.3.3 创新了农村基本经营模式 | 第34-35页 |
3.3.4 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和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第35-36页 |
3.3.5 促进了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36页 |
3.3.6 推进了科教兴农和培育了新型农民 | 第36-37页 |
第4章 湖南省农户创办家庭农场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7-44页 |
4.1 变量设计 | 第37-39页 |
4.1.1 个体特征因素 | 第37页 |
4.1.2 家庭特征因素 | 第37-38页 |
4.1.3 外部环境因素 | 第38-39页 |
4.2 模型构建 | 第39-40页 |
4.3 数据来源与样本的统计描述 | 第40-41页 |
4.4 模型估计结果与结论分析 | 第41-44页 |
4.4.1 模型估计结果 | 第41页 |
4.4.2 结论分析 | 第41-44页 |
第5章 湖南省农户创办家庭农场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 第44-49页 |
5.1 湖南省农户创办家庭农场的优势 | 第44-45页 |
5.1.1 资源禀赋丰富 | 第44页 |
5.1.2 产业基础坚实 | 第44页 |
5.1.3 科技支撑完备 | 第44-45页 |
5.1.4 政策保障可靠 | 第45页 |
5.2 湖南省农户创办家庭农场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5-49页 |
5.2.1 土地约束日益严重 | 第45-46页 |
5.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 第46页 |
5.2.3 农户教育程度偏低 | 第46-47页 |
5.2.4 家庭农场雇工困难多 | 第47页 |
5.2.5 政策扶持机制缺位 | 第47-48页 |
5.2.6 家庭农场融资困难 | 第48-4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9-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0-53页 |
6.2.1 做好家庭农场的宣传工作,提升农户对家庭农场的了解度 | 第50页 |
6.2.2 构建多元化家庭农场金融服务体系,化解家庭农场创业资金难题 | 第50-51页 |
6.2.3 加大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农户创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 第51页 |
6.2.4 大胆探索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农户创办家庭农场的用地困难 | 第51-52页 |
6.2.5 以职业标准革新面向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第52页 |
6.2.6 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带动当地家庭农场的创办和发展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