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 | 第20-24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3 研究时段 | 第23-2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8页 |
2 国文教育的“祛魅”:1901-1911 | 第28-61页 |
2.1 清末学制前后——形而上知识生产方式的式微 | 第29-40页 |
2.1.1 传统知识价值的动摇:国文教育的实用性转向 | 第30-34页 |
2.1.2 国文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变革 | 第34-37页 |
2.1.3 国文教授法的出现 | 第37-40页 |
2.2 在新旧与雅俗之间:文学教育的“雅俗共赏” | 第40-61页 |
2.2.1 桐城派文学观念下的国文 | 第41-47页 |
2.2.2 “应世之技”与“健全人格”:文学教育的两条路径 | 第47-61页 |
3 国文课程的文学自觉:1912-1922 | 第61-95页 |
3.1 “科学”观念下“国文”与“新文学”的互动 | 第61-65页 |
3.1.1 民初国文教育的科学构想 | 第61-63页 |
3.1.2 “科学”与“进化”观念下的新文学 | 第63-65页 |
3.2 语言变革与新文体知识谱系的初建 | 第65-83页 |
3.2.1 由“国文”到“国语”:课程性质的变革 | 第67-70页 |
3.2.2 新文体知识谱系的初建与文体教学 | 第70-79页 |
3.2.3 新文体系统下国文经典的重构 | 第79-83页 |
3.3 文学修养:国语课程中的文学想象 | 第83-95页 |
3.3.1 “科学”观念下的“文学技术”:注重观察与客观描写 | 第83-87页 |
3.3.2 “进化”文学观念下的文学史观 | 第87-91页 |
3.3.3 个人主义话语的时代:“健全之人格”的养成 | 第91-95页 |
4 文学思潮与新文学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1923-1929 | 第95-140页 |
4.1 “真实”与“情感”:双重文学标准下国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第95-101页 |
4.1.1 “浪漫”与“现实”:历史汇流中的抉择 | 第95-99页 |
4.1.2 1929年暂行国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第99-101页 |
4.2 国文课程中的文学性:美学话语与文学主题 | 第101-120页 |
4.2.1 国文课程中的美学话语:“情感”、“真实”与“表现” | 第102-108页 |
4.2.2 小学国语课程的儿童文学化 | 第108-112页 |
4.2.3 中学文学教育的主题变革:题材与意象 | 第112-120页 |
4.3 意义的寻求:新文学观念下文学批评的范式变革 | 第120-129页 |
4.3.1 新文学批评范式的探求 | 第121-126页 |
4.3.2 “欣赏”:国语课程中的“文学批评” | 第126-129页 |
4.4 “创造地模仿”:新文体的尝试与“试作” | 第129-140页 |
4.4.1 自然主义文学观念下的新文体创作 | 第129-135页 |
4.4.2 “试作”的技能:叙事与抒情 | 第135-140页 |
5 新文学教育的重新建构——阶级的与民族的:1930-1937 | 第140-188页 |
5.1 现实与浪漫的超越 | 第140-144页 |
5.1.1 “否定”与“同一”:重审“新”文学 | 第140-142页 |
5.1.2 重归现实主义的国文课程 | 第142-144页 |
5.2 “阶级”与“民族”话语中的国文课程 | 第144-169页 |
5.2.1 消解与被消解的艺术:民族文学的两种形态 | 第144-153页 |
5.2.2 “浪漫”的退出与文学教育的阶级性视角 | 第153-157页 |
5.2.3 “民族”观念下的语言能力与文化依托 | 第157-169页 |
5.3 社会科学的修养:文法、修辞与创作 | 第169-188页 |
5.3.1 “科学的文艺论”知识体系的建构 | 第170-178页 |
5.3.2 从“天才”到“人材”:走向现实的文学教育 | 第178-188页 |
6 新文学教育的疆界与传统文学的回归:1938-1949 | 第188-218页 |
6.1 “抗战”与“建国”:民族意识形态下的国文课程改革 | 第188-190页 |
6.2 国文教育的“文化立场” | 第190-204页 |
6.2.1 “了解固有文化”:古文还是文学名著? | 第191-196页 |
6.2.2 “专书精读”与“经典诵读”:新文化知识分子眼中的传统文学教育 | 第196-204页 |
6.3 国文教学的“民族形式” | 第204-218页 |
6.3.1 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 | 第204-208页 |
6.3.2 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 | 第208-218页 |
结语 | 第218-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33页 |
作者简历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