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地球化学论文--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论文

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华群变质地体的Pb同位素组成与地壳演化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选题背景第13-22页
        1.1.1 前寒武纪地壳第13-14页
        1.1.2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1.3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构造-岩浆事件第16-18页
        1.1.4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第18-21页
        1.1.5 Pb同位素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工作量第22-25页
        1.2.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2.2 技术路线第23页
        1.2.3 论文创新点第23-24页
        1.2.4 完成工作量第24-25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5-29页
    2.1 华北克拉通南缘太华群第25页
    2.2 鲁山太华群地层单元第25-27页
    2.3 野外地质关系第27-29页
第三章 分析方法第29-37页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第29-30页
        3.1.1 主量元素第29-30页
        3.1.2 微量元素第30页
    3.2 锆石分析第30-33页
        3.2.1 SIMS U-Pb定年和O同位素测定第31-32页
        3.2.2 LA-MC-ICPMS Hf同位素分析第32-33页
    3.3 长石分析第33-37页
        3.3.1 长石氧化物第33页
        3.3.2 原位微区Pb同位素第33-37页
第四章 花岗片麻岩第37-55页
    4.1 岩石学特征第37-38页
    4.2 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38-43页
        4.2.1 主量元素第38-41页
        4.2.2 微量元素第41-43页
    4.3 长石原位分析第43-52页
        4.3.1 长石化学成分特征第43-47页
        4.3.2 Pb同位素分析第47-52页
    4.4 讨论第52-55页
        4.4.1 花岗片麻岩的形成时代第52页
        4.4.2 花岗片麻岩的成因第52-55页
第五章 斜长角闪岩第55-71页
    5.1 岩石学特征第55-56页
    5.2 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56-61页
        5.2.1 主量元素第56-58页
        5.2.2 微量元素第58-61页
    5.3 斜长石原位分析第61-69页
        5.3.1 斜长石化学成分特征第61-65页
        5.3.2 Pb同位素分析第65-69页
    5.4 讨论第69-71页
        5.4.1 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第69页
        5.4.2 斜长角闪岩的成因第69-71页
第六章 麻粒岩第71-109页
    6.1 岩石学特征第71-76页
        6.1.1 透镜状石榴子石麻粒岩第71-73页
        6.1.2 石榴子石麻粒岩岩墙第73-74页
        6.1.3 辉石麻粒岩岩墙第74-76页
    6.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76-83页
        6.2.1 主量元素第76-78页
        6.2.2 微量元素第78-83页
    6.3 SIMS锆石年代学研究第83-91页
        6.3.1 锆石CL形态第83-84页
        6.3.2 锆石的U-Pb分析结果第84-87页
        6.3.3 O和Hf同位素组成第87-90页
        6.3.4 石榴子石的麻粒岩岩墙的地质意义第90-91页
    6.4 斜长石原位分析第91-105页
        6.4.1 斜长石化学成分特征第91-97页
        6.4.2 Pb同位素分析第97-105页
    6.5 讨论第105-109页
        6.5.1 麻粒岩的形成时代第105-106页
        6.5.2 麻粒岩的成因第106-108页
        6.5.3 石榴子石麻粒岩岩墙中31 Ma锆石的地质意义第108-109页
第七章 华北南缘地壳演化特征第109-113页
    7.1 花岗片麻岩的演化第109-110页
    7.2 斜长角闪岩的演化第110页
    7.3 麻粒岩的演化第110-111页
    7.4 小结第111-113页
结论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怀安—大同地区古元古代高温高压麻粒岩的变质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油层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