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4.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贷款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和制度 | 第17-27页 |
2.1 商业银行贷款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2.1.1 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 第17页 |
2.1.2 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2.1.3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2.1.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2 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制度依据 | 第22-27页 |
2.2.1 巴塞尔协议监管制度 | 第23-24页 |
2.2.2 我国贷款减值准备金制度 | 第24-25页 |
2.2.3 金融资产减值准则 | 第25-27页 |
第3章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模型的选择 | 第27-46页 |
3.1 已发生损失模型 | 第27-28页 |
3.2 公允价值减值模型 | 第28页 |
3.3 预期损失模型 | 第28-32页 |
3.3.1 预期损失模型概述 | 第28-29页 |
3.3.2 预期损失模型的利弊分析 | 第29-32页 |
3.4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模型选择分析 | 第32-43页 |
3.4.1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顺周期效应分析 | 第32-38页 |
3.4.2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顺周期效应分析 | 第38-43页 |
3.5 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顺周期性效应的成因分析 | 第43-46页 |
第4章 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第46-54页 |
4.1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会计现状 | 第46-48页 |
4.2 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 我国针对预期损失模型的应对措施 | 第49-5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